位處林村鄉坪朗村的遵堂,是大埔歷史最悠久的教堂,長達113年,信仰者為坪朗村村民,但它的教堂功能,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消失,不過,其隸屬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於年半前開始將之重修,未來將由其他堂會進駐,但遵之名仍會保留。村民期望賦與予生命的遵堂能帶來正能量,一如它半世紀前曾作出的貢獻。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1898年起傳教士開始傳教
英國在1898年租借新界後,傳教士開始來港傳教,倫敦傳道會(現稱世界傳道會)的宣教士威禮士牧師(Rev.H.R.Wells)先後於新界多個地方設立教會,其中一間就是於1907年成立的林村遵堂,其歷史較1911年成立的大埔堂還早。據中華基督教會大埔堂百周年特刊所記,與威禮士牧師一同拔樹鑿石填地興建遵堂的信徒中,包括林村村民張懷來,他是林村第一代信主的村民,信主後,在村內曾受過逼迫和歧視。而林村鄉內有3條基督教村,包括南華莆村、坪朗村及較寮下村,坪朗村亦是最早有基督信仰的村落。
坪朗村原居民代表鍾耀昌表示,張懷來是鄰村大菴村人,相信當年傳教士來到林村一帶,由經商的張引薦到坪朗村起教堂,而教堂地由村民捐出。他說,父輩已信教,因當時環境較差,教會濟世為懷,除傳道外,會派油、奶粉、麵粉等,村民慢慢信教,「阿爸說信了後順境,叫我們都信,千叮萬囑不要做壞事,記住十誡」,他手抱那麼大就返教會,直至十一二歲,就轉往大埔墟大埔堂崇拜(遵堂屬大埔堂管轄),時為70年代初。原來那時有很多村民移民往英國謀生,牧師見來教會者只三數人,於是叫他們轉到大埔堂。一些年紀較大村民因路途遙遠,牧師還專誠入村送上一個月一次的聖餐。
料暑假完成重修工程
教堂其後借予香港基督少年軍作為培訓中心,後來空置。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3年前籌備維修,2018年10月開展工程,預計今年暑假時候竣工。重修後的教堂會成為富善堂的堂會,因富善堂目前並沒有永久的宣道地點。除了這堂會的教友,亦歡迎所有林村鄉民參加,遵之名亦會保留,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大埔富善遵堂。
遵這名稱聽來古雅,字面意義是戒懼地依循,合要對上帝敬畏及信服的旨意。鍾耀昌說村民間有一個說法或較貼近事實,他指林村鄉聚居客家人,林村兩字的客家話發音,與遵的粵語讀音近似,至於誰人將教堂稱為遵堂,未能考究。而進入重修尾聲的遵堂,外表看不太像一間教堂,唯一可辨的是牆身上的十字架設計。鍾耀昌說,舊教堂是尖頂外形,有一個閣樓,瓦頂早已漏水,為增加使用空間,將屋頂變平,拓寬至兩層,上層會有活動室。原先是白色的外牆加了啡色瓷磚,較為耐用。維修費用不多於500萬元。
石碑記載遵堂重修歷史
逾百年的教堂舊物會保留,包括遵堂名字橫匾及一塊石碑。據村民信徒鍾國興說,這石碑記載1959年重修時捐款人姓名及捐款額。其中教堂創始人之一的張懷來後人張大榮捐款最多,達1000元,相等於現時60、70萬元,可見其家底豐厚。他的父親也捐了150元。捐者都是附近幾條村以及遠一點的新屋仔、坑下莆及南華莆的信徒,新屋仔等信徒都是大埔堂教友,兩邊堂會都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