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小鳥籠創出大藝術
2020-05-18    香港商报
 

  撰文:Janice

  部分圖片:藝術家及畫廊提供

  有人說用鳥籠養雀,是扼殺了雀鳥的自由,宏觀一點看,人類還不是全被困在地球這個大鳥籠之內?藝術家甘志強則認為鳥籠啟發他無窮的創作靈感,近二十年創作同一主題,鳥籠賦予他的不是一種限制,反而呈現出如浩瀚宇宙般的無限可能性。

  香港有不少特色街道,吸引遊客到來,就連藝術家也沒法抵擋其「魅力」。專注創作鳥籠藝術品的甘志強就是在「雀仔街」中獲取創作靈感,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當我走過旺角舊『雀仔街』,在康樂街那邊狹窄的巷子兩旁放了不少雀籠。我聽着聲音,徘徊了幾個小時,最後買了些竹製鳥籠回去創作。」在這個偶然的情況下,甘志強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藝術主題。「90年代初,我模仿很多外國著名藝術家創作梯子、椅子、桌子等裝置藝術品,以鳥籠為主題創作是在1993年開始。」裝置藝術是將現成物件,用不同手法重新建構,以表達自己的想法。甘氏第一眼看到鳥籠便覺得充滿藝術感,創作不久後更因此主題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的獎項。

  重新定義鳥籠

  既然創作源於本地的「雀仔街」,藝術家的作品是否影射香港住屋問題?「雖然我有一兩件作品是有關香港住屋細小,但我更關心其他社會議題,如文化或環境等。鳥籠就像水墨畫中的墨、油畫中的油彩,純粹是我的創作工具,沒有特定意義。」甘志強將「鳥籠」二字重新定義,創作同一題材近20年,他並沒有因此局限自己,而是衍生不同元素和主題,「我的作品中還會出現羽毛及飛行等元素,均與鳥籠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他的作品不只是方方正正的籠子,而是各式各樣的,如《大鳥》是雀鳥形狀、《蜜》是蜜桃形狀、《蘋果花花3》則是蘋果的形狀。甘氏用過不鏽鋼、石頭、雲石、竹等媒介實踐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原始的飛行》講述羽毛、飛行,他運用不鏽鋼及錄像打造,作品四面呈現國畫式山水,樹木隨風搖擺,在這之中還有好幾隻粉色猴子飛來飛去,整個畫面古今兼容,「我經常在想如果人有翅膀可以飛行,人類追求的欲望或許減少,這個世界的發展有機會變慢。」作品充滿隱喻性,也似乎在提醒觀者現在科技的高速發展對人的改變,也許有天,人類真的可以隨意裝一雙翅膀,就此飛離地球。

  別具一格的竹製鳥籠

  縱使使用過多種媒介創作,對於甘志強來說「竹」仍是最特別,不單因為它是自己首次製作鳥籠使用的媒介,「竹帶給我舒適感,我在家中也種植不少,包括黃金竹、紫竹等。」他坦言,竹是激發創作的靈感源頭,不過用它創作絕對不易,皆因竹能彎而不折全因其具備彈性和韌性,用來創作首要解決的便是其回彈力問題。目前他最大件的竹製作品是現正於香港藝術館展出的《雲…虛擬》,「當時館方告訴我要和竹雕大家吳之璠的竹製筆筒『對話』,筆筒裝載的筆是用來記錄文字。觀察展場環境後,我想到雲端同樣用來記錄儲存文件。」從?手創作到完成,總共用了18個月,將傳統的竹製鳥籠變為具現代風格的藝術品。

  水墨畫變裝置藝術品

  甘志強的作品如此前衛,令筆者感到反差的是他在創作裝置藝術之前,曾學過傳統國畫,觀看者能從其作品中欣賞到國畫元素——松樹。「我小時候善於畫松樹,這是我最有信心、最得心應手的題材。」甘氏表示《原始的飛行》及《晨光》均出自他的手筆,《晨光》於不鏽鋼上用電筆刻畫。用電筆會否比普通毛筆更難控制?「我將國畫的中鋒、側鋒、偏鋒等筆法技巧用電筆刻上,對於我來說兩者的畫法一樣。」他認為水墨畫不應局限毛筆繪畫,現代水墨是百花齊放的。由於甘氏細緻的雕刻,當燈照射在不鏽鋼板上,整棵松樹熠熠生輝,恍如晨光照射松林,展現出傳統水墨畫難以呈現的動感。現正舉辦的展覽「當代形式的水墨畫」,可觀賞到甘志強這件創新的作品。同場另一件展品《盆景十二》同樣以不鏽鋼創作,並以水墨筆法刻出松樹,「盆景將自然景物濃縮於小小花盆之中,而我嘗試以相同的方式在鳥籠上重現大自然。」在甘志強的小小鳥籠之中,亦濃縮了各種發人深省的故事。

  藝術家簡介

  甘志強,生於香港。曾參加「第11屆國際現代藝術悉尼雙年展」(1998);「第九屆首爾藝穗節」(2006);「香港製造」香港藝術館(2007-08)等展覽或藝術節。1996年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市政局藝術獎);199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藝發展獎)及2014年獲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狀及獎章「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傑出人士」。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7月4日

  時間:星期三至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香港仔田灣海旁道7號

  興偉中心2305藝倡畫廊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