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21:53:09 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2024年12月
26
星期四
 
 

   
 



香港商報

全球供應鏈會變嗎 中國地位不易撼動
2020-05-18    香港商报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關於全球供應鏈格局的變化越來越受關注。近期有消息稱美國將要建立一個「信任聯盟」,以降低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在各種不確定消息影響下,一方面有人認為疫情可能讓「全球化」崩潰,很多國家將陸續把供應鏈撤出中國;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堅信供應鏈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而中國仍將長期保持供應鏈的重要地位。受訪專家認為,所謂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實際上已經不是一個新議題,但從未成功過。如今這個話題再次浮現,只不過是美國想借疫情來打擊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疫情越是嚴重,世界越需要中國這個全球最為安全的大市場,美國想聯合其他國家來打擊中國,並不容易。香港商報記者 伍敬斌

  美借題發揮 舊瓶裝新酒

  席捲全球的疫情,給許多製造業帶來了「斷供」危機。由於供應鏈的高度全球化,許多跨國公司分布在各國的供應商、製造商不能有效協同。這使得一些跨國公司陷入反思,低成本或許已不是最重要的要素,他們更關注低風險和供應鏈的韌性。有專家預計,供應鏈全球化將一去不復返。

  在這個形勢下,有消息稱美國政府正意圖改變全球工業供應鏈的布局,想要在全球供應鏈中降低中國的影響力。消息人士說,美國有關供應鏈遷移問題的討論非常具體詳細,有多個政府部門參與。美國試圖建立一個被稱之為「經濟繁榮網」的「可信任夥伴」聯盟。其中包括企業和民間社會團體,運作必須按照同一套標準,無論是涉及數字業務、能源和基礎設施,還是研發、貿易、教育和商業等。

  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國家,在這樣的趨勢下會受到何種影響?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美國的這一做法其實就是供應鏈的「去中國化」。所謂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實際上也不是一個新議題。歐美國家想搞再工業化的時候,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就已經被提出來了,這還是2008年次按危機的時候。而今天可以看到,中國的製造業產出佔全球比例不降反升,規模領先於歐美國家的幅度也越來越大,很明顯「去中國化」失敗了。今天,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又開始這個議題,無非是借着疫情來做文章。但他們仍然不可能成功,因為製造業回流與歐美國家維持金融霸權是兩個無法兼容的目標,如果要維持金融霸權,經濟資源為追求更高回報必將更多地投向金融產業,而不是投向製造業。顯然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會更傾向於維持金融霸權。

  疫情肆虐凸顯中國競爭力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目前全球供應鏈的格局確實有一些變化,但沒有根本性的變化。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談:首先,這些所謂的小變化,是因為本輪疫情期間,一些國家開始反思自己的產業結構,有些產業必須在國內存在,最典型的就是醫護用品。所以,可以預見這些國家未來會加大某些產業在本國的投入,但這也不意味着這些國家的公司就不會在國外生產了。因為目前所謂的供應鏈變化主要是為了應對未來的緊急需求,在國內有一個備份的生產鏈而已。其次,上述所說的是針對一些特殊產業,而對於一般產業來說,供應鏈的變化主要是在3月份之前。因為這個時間點,是中國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疫情尚未爆發的時候。這個時間點出現很多聲音,表示要將供應鏈從中國撤離,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那個時候只有中國大規模爆發了疫情。但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後,只有中國快速控制住了疫情,並且一手抓防治一手抓生產。這樣的情況在全球還有哪個國家能夠做到?所以目前很多市場化的公司再也沒有別的想法了,反而要對中國加大投入。可以看到,雖然美國政府對中國懷有較大的「敵意」,但其他國家其實並沒有像美國那樣有抵觸中國的意思。

  事實上,疫情越是嚴重,全球產業鏈越是離不開中國。魯政委認為,站在中國的角度上來講,如果全球產業鏈離開中國,那就是逼着中國搞「大而全」。中國是有能力搞全產業鏈的,如果中國真的實現了這個,那麼其他國家都不用來中國市場了。但是對於西方國家的企業來說,離開中國市場,他們的市場還能在哪呢?歐美現在都面臨着缺少需求的問題,在全球經濟都萎靡不振的情況下,狀況稍好、仍有需求的也就只有中國市場了。

  梅新育認為,美國想要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但由於此次抗擊疫情各國表現不一,沒有比中國更好的成績。從這個角度來看,供應鏈「去中國化」仍不可能成功。喊口號很容易,但對於製造業的廠商來說,他們需要看到安全的生產環境、高質量的勞動力。在目前形勢下,毫無疑問中國抗疫成績最好、生產最安全、在中國訂貨最可靠,這個時候供應鏈「去中國化」,還能去哪?這樣看來,中國在製造業產出方面佔的比例很可能不降反升。

  亦有服裝生產商向本報表示,以服裝行業為例,可以看到一些企業已經轉移到了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但那些大多是基本款。東南亞國家的技術和專業水準大部分都無法滿足精細加工的需要。所以很多大的國際廠商依然要將要求精細加工的服裝留在中國生產。更何況由於疫情的關係,現在中國是全球復工復產程度最大的國家,更驗證了中國的競爭力。

  中美鬥而不破 各守邊界

  前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著名經濟學者趙曉認為,目前一些國家想要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搞「去中國化」,其實是因為這些國家並不信任中國。確實,中國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20%,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不容動搖,世界已沒有辦法離開中國。但對於美國等國來說,這只是如何與中國「脫鉤」的問題,而不是要不要與中國「脫鉤」的問題。從美國近年來的表現來看,與中國「脫鉤」已是趨勢。事實上,當今西方世界,從政界到知識界、商界以及民間,人們普遍認為,美中對峙已全面展開,並呈現迅速升級的態勢,可稱之為一場「新冷戰」。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尼爾弗格森研究員認為:第二次冷戰在未來歷史學家的眼裏,已從2019年開始了。「新冷戰」最明確的信號是2019年北約在倫敦的峰會,首次高調指出「中國的威脅」。觀察家們認為,「新冷戰」兼具熱戰、心戰、信息戰、貿易戰、不對稱戰、超限戰的綜合,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冷戰的深度、廣度和烈度絕不亞於舊冷戰,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趙曉認為,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雖然以中國龐大的國土資源、人口規模以及市場規模,即便關起門來,中國仍可以運轉,但是,中國的科技進步、制度創新、海外市場等帶來的經濟活力將不復存在。這不能不讓人產生憂患意識。

  不過,魯政委認為,實際上,歐美國家也不是鐵板一塊,美國有美國的利益,歐洲有歐洲的利益,日韓也有其自身的利益。並且為了應對美國所謂的「信任聯盟」,中國也不會坐視不理,合縱連橫這些事情是外交上的基本操作。美國想要聯合其他國家一起「去中國化」,也不是那麼容易。目前,反華的「急先鋒」是美國,但美國內部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的訴求也不一樣。甚至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蓬佩奧的想法也未必完全一致,否則不會看到兩人有時候會說出完全不同的言論。這恰恰反映了全球經濟的格局,隨着中國經濟與金融地位的上升,美國會持續感到焦慮,而中國一方面必須面對各種勢力的挑戰,一方面又面臨着自身改革開放的問題。所以中美的互動會持續存在,美國領導人的這些言論和行為就是這種互動的體現。

  中國可以對國際上的一些聲音保持一定警惕,但也無需為這種狀況感到過度焦慮。近期中美間的互動,看起來是在「鬥」,但基本上雙方還是守住了一個邊界,就是「鬥而不破」。比如,中國一直在表態,要保證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的履行;又比如,美國雖然一直在聒噪,但現在人們又發現美國公司跟華為一起在制定5G標準。除此之外,瑞幸咖啡事件,也可以看到中美兩國在監管方面相向而行,走向合作。所以,中美的「互放狠話」,也只不過是一種交流的表現而已。

  中國可借勢升級產業鏈

  不管是否認為全球供應鏈正在「去中國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短期內各個國家都很難構造出獨立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全球產業鏈難以在短期內發生逆轉性的變化,全球產業鏈在短期內不會也無法與中國脫鉤。值得擔心的是,如果在極端情況下,比如因為政治因素,歐美企業會不會放棄成本核算,不惜代價重建自己的製造業體系,以致影響到中國在全球的供應鏈地位。

  有論者認為,疫情之下,中國經濟受進口和出口影響很大,需要抓住供應鏈率先復蘇的「時間紅利」,加速產業鏈升級,加快線上化、數據化轉型,向高端生產製造和高效流通快速升級,進一步完善和強化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必須進一步開拓內需市場,強化本地供應鏈的吸引力;中國還要把數字化供應鏈的優勢賦能全球。

  中國一方面要推動全球貿易、投資、物流、供應鏈治理;推動通關、貿易、交通運輸、物流便利化;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另一方面,要以交通強國、物流強國、製造強國建設為引領,加快推進物流樞紐、供應鏈樞紐建設。

  供應鏈從業者也要認真適應多樣化來源的供應鏈趨勢,並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少批量、長距離、多來源協作做足準備。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企業將更加關注供應鏈安全,如果企業供應鏈布局網絡能夠做到「日常運營以成本為最優、戰時以服務為最優」,就能更加從容不迫地應對各種危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