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聯匯制助港金融乘風破浪
2020-06-01    香港商报
 



香港實施聯繫匯率制度至今近37年,一直行之有效。聯匯制度不僅是香港貨幣穩定的基石,也是香港金融和經濟穩定的重要支柱,引領香港在多次金融危機中屹立不倒。那麼,香港為什麼會採用聯繫匯率並延續至今?

低匯率浮動利好港股

早年,港元曾先後與英鎊及美元掛。及至1974年,因應當時美元弱勢,港元改為自由浮動,但由於當時沒有明確政策目標,衍生貿易逆差及通脹高企等問題。

1982至1983年,時值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期間,港人信心虛怯。1983年9月23日,港元兌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歷史低點。當天,超級市場的白米、糧油等物品被恐慌市民搶購一空,貨架幾乎空無一物。

為穩定民心,時任財政司司長彭勵治於1983年10月15日頒布聯繫匯率制度,10月17日起正式運作,直到今天。

香港實施聯繫匯率制度,表面上是穩定人心,深層意義是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實施聯繫匯率後,匯率浮動不確定性得以降低,交易費用也因計算簡易而減少,這正利好香港股票、貨幣清算等業務,為香港回歸後晉升為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奠定重要基礎。

兩度改良穩定港匯

實施至今,儘管每過一段時間,坊間都會傳出修改聯匯制度的聲音,包括要把港元改為人民幣掛,或把港元改為與一籃子貨幣掛,但港府始終維持港元與美元掛的制度。

分析認為,此舉除了確保香港金融業及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的穩定性外,更重要的是期望發揮香港作為內地離岸市場的優勢,為內地企業融資、發行美元債,藉以協助內地吸取外匯。若香港未實行聯繫匯率,上述事情難以做到。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並非無風無浪。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港元多次被狙擊,隔夜息被一度挾高至300厘。為鞏固聯繫匯率,時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推出7項措施,包括提供「弱方兌換保證」及調整貼現窗機制,藉以紓緩利率過度波動的不穩定性。

及至2005年,因應熱錢流入香港,金管局宣布推出3項改良聯繫匯率制度運作的措施,包括提供強方兌換保證、把弱方兌換保證的匯率定為每美元兌7.85港元,以確保港元匯率穩定。

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香港聯匯制度發展大事記

1983年香港陷入信心危機,港府於當年10月實施聯繫匯率制度,匯率定為7.75港元兌1美元。

1987年全球股災,香港撤銷利率上下限。

1992年歐洲陷入匯率機制危機,金管局推「港式貼現窗」制度,維持銀行體系的現金流動性。

1998年對沖基金衝擊聯繫匯率,時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推出7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措施,坊間又稱為「任七招」。

1999年港元匯率由7.75微調至7.8,再次強化貨幣發行局制度。

2005年金管局再次強化聯繫匯率,把匯率定於7.75至7.85區間,其中7.75為「強方兌換保證」,7.85為「弱方兌換保證」。

2012年因應坊間就聯繫匯率前景作出評論,金管局於當年6月發表聲明,強調聯繫匯率不應改變。

2018年當年4月首次觸及「弱方兌換保證」,再於當年5月及8月多次觸及。

2020年4月觸及「強方兌換保證」。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董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