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戰略旨在推動內地製造業轉型升級,不再滿足於做海外商品的代加工工廠,而要追求結合科技自主創新,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業水平。無獨有偶,港府亦於近年推動「再工業化」,2016年首次將「再工業化」列入施政報告,理念同樣是幫助傳統工業升級轉型,提高產品品質。
但從客觀條件看,香港要重新振興傳統的製造業似乎不可能,由於香港土地資源有限,加上人力成本高昂,很難再發展昔日需要大量土地及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港府近年積極推動「再工業化」,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重點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的先進製造業,幫助本港發展多元經濟,減少對服務業的依賴。
不過,港府被指對科創企業和項目支援不足,例如理工大學2月初發布的快速檢測系統,能於1小時內檢測超過30種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及細菌,包括新型冠狀病毒,但研究團隊指科研項目未能獲港府資助。
善用技術改變傳統產業鏈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坦言,「香港現時推行再工業化已經太遲,成個世界已經轉?一個圈」。他指出,「內地很多南方城市人工已很貴,就連三星都要將內地廠房搬到東南亞。假設香港生產電子底板,有很多原料需要由其他地方來。與其原料由其他地方來,在香港加工,香港地方租又貴,人工又貴,為什麼要來香港做呢?」因此他認為很難吸引高端製造業來港設生產線。
不過,方保僑認為,香港可以在高端製造業中擔當其他角色,「不是要大量普通工人,而是要懂得寫Programme(程式)的人」,包括提供科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但他指出,香港的科技人才不足,建議政府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龍頭科技企業來港開設科研中心,透過請人幫助香港培育科技人才。
事實上,港府也認識到香港的優勢所在,近年的施政報告指出,香港「再工業化」進程中的優勢產業,包括生物科技、大數據、物聯網(IoT)、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中小企協會創會會長佘繼泉指出,傳統產業應懂得利用物聯網等技術,提升產業價值。
佘繼泉舉例指,「我以前從事生產塑膠產品,自從3D打印機出現,傳統塑膠廠所用的注塑機已逐漸被淘汰,因3D打印技術不需要預製工模,而且即使少量生產也可控制成本。又例如無人機,可以應用於拍攝和運輸,傳統運輸交通工具可以被取替。可以看到,現今科技對傳統生產作業鏈帶來的改變和衝擊,企業應該善用這些技術。」
飛達控股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顏寶鈴
廠房即使搬出去,也不應連根拔起。企業的製造分部可以搬出去,但研發基地和供應鏈管理一定留在中國,否則將來重新進入中國市場會很困難。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
美國主張海外產業鏈回流本國,純屬「美好意願」,其現實條件不足以支持企業生產。
中小企協會創會會長佘繼泉
傳統產業應懂得利用物聯網等技術作為契機,達到減省人力物力的目的。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
建議政府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海外龍頭科技企業來港開設科研中心,透過請人幫助香港培育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