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Classic Fine Foods行政總裁:全球食物供應鏈重新洗牌
2020-06-15    香港商报
 

   專訪Classic Fine Foods行政總裁Christophe Barret

  全球食物供應鏈重新洗牌

  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人類有可能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大饑荒。同一時間,農畜業界卻面臨產品無法銷售的問題,被迫丟棄新鮮的蔬果等農產品。國際500強企業麥德龍(Metro)集團屬下的跨國高級食物進口和分銷公司ClassicFineFoods(CFF)行政總裁ChristopheBarret接受本報獨家訪問,他表示全球食物供應鏈這次在疫情下猶如遭遇巨大海嘯,世界面對的問題並不是糧食短缺,而是市場供求失衡的威脅。他坦言:「人類現時面臨的困難前所未見,從未如此殘酷。」他認為要避免全球食物供應鏈再次陷入失衡狀況,必須推動採購在地化,又預計未來業界將會投放更多資源發展植物性食品,形成新的食品潮流趨勢。

  香港商報記者:RuthChung攝影:崔俊良

  疫情爆發初期,香港曾出現糧食搶購潮,超級市場擺放白米、即食麵的貨架空空如也,可見人們對危機的恐慌。Christophe不諱言:「誰曾想過在香港買不到米?這是多麼瘋狂的事情!」

  當香港人人搶米,囤積糧食和生活用品時,在世界其他角落,農作物卻不得不如垃圾般被扔掉。歐美各國的「封城」政策,令原本運進城內的糧食進不去,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及俄亥俄州,有奶農忍痛將數千加侖滯銷的牛奶倒入下水道;非洲肯尼亞的奈瓦沙(Naivasha),因為歐洲鎖國,花農找不到飛機運送鮮花到荷蘭拍賣,無奈把100萬株玫瑰丟棄;在法國,CFF也為如何把食物運送到香港、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地而頭痛,該公司已有心理準備承擔比過往高數倍的運費,但前提是要找得到飛機。一場疫情,打亂了全球食物供應鏈的正常運作模式。

  食物供應鏈斷層

  全球食物供應鏈從農業牧畜生產,到物流、批發、零售環環緊扣,其中一環出錯,足以造成糧食供應短缺。Christophe指出,超市貨架缺貨,並非因為全球糧食短缺,而是食物供應鏈斷裂及恐慌性搶購造成,而物流因素更是當中的「痛點」,貨物受阻的時間和規模遠超平時想像。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由於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多國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以至民眾恐慌囤貨,不單估計將令米價上漲17%,還會出現「供應鏈斷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更揚言,新冠肺炎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危機。Christophe形容,疫情下的運輸程序是一場噩夢:「在中國政府實施封閉舉措的高峰期,內地封鎖港口及採取旅遊限制,令貨船航運大受影響。」由於各國的港口規定不同,令船公司難以制定路線,影響食物供應。即使現時中國港口已重啟運轉工序,貨物成功「抵壘」,但進出碼頭的貨物運輸尚未恢復正常,如無數個路障及檢查站,運送途中須經過漫長的查驗。

  除了貨船航運,倚賴空運的蔬果、凍肉及其他貴價新鮮食品,亦因航班大減而導致空運成本急增,Christophe指:「CFF共有12個不同地區的市場,每天依賴飛機由歐洲運貨至亞洲,尤其是進出口新鮮食材。現時各國航班大減,超過90%的航線受影響,極難找到飛機運貨。原本是直航的航班,也須另謀其他轉折的航運路線,令空運成本暴漲兩倍。」Christophe坦言,目前營商環境艱難,且全球各行各業都要共同面對,所有人都在裝備自己應對這場挑戰,包括CFF也在預備疫情過後重新出發的政策。

  減少「食物里程」

  在糧食生產全球化之下,長期依賴跨地域的食物生產方式、糧食供應,並非如想像般穩定,今次疫情就凸顯了這項缺點。Christophe期望日後應加強採購及分銷當地當季食品,減少「食物里程」,即減少食物生產與銷售的距離,以及運輸所消耗的能源及時間。要在香港做到這點比較困難,須與內地加強合作,但在CFF的其他市場,如歐美等大城市,能夠實行的機會就比較高。Christophe續指,目前食物庫存出現過剩和短缺兩個極端,因而影響食品價格,同時亦反映了市場的變化。當大米、麵食被搶購一空之時,肉類存量卻出現過剩的情況。「這是由於歐美國家餐廳關閉,肉類、魚肉的需求大幅下降。以馬鈴薯為例,正常情況下是歐美國家餐廳的高需求食品,近乎每一個套餐都會有薯條。但現時,餐廳關閉,馬鈴薯需求大幅度下降,價格亦降低了近七成。」Christophe估計,短期而言,食品價格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幅,何時能穩定下來仍是疑問。由於成本將有5%至10%的升幅,未來食品售價會上升,無可避免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他期望能從中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高盛的大宗商品分析師JeffCurrie則預期,肉類價格走勢在2021年之前,會呈現較高的波動性。

  毋須憂慮糧食短缺

  自去年底以來,全球接連爆發非洲和印巴蝗災、澳洲森林大火和新冠肺炎疫情,民眾擔心或會出現大饑荒,部分地區因而出現囤積食品現象。被問到是否需要儲存半年糧食時,Christophe直指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目前的囤積行為純粹是人們對危機的恐懼及不確定性而引致,他看不見有任何食物短缺的危機。短期而言,他認為更迫切的是調整生產和重新適應食物供應鏈,但預計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不太可能對全球糧食市場造成重大影響。外界亦有評論建議,為確保食物供應鏈如常運作,各國之間應避免出口禁令,相反應該考慮如何進一步增強區域合作,以及構建一個糧食出口的國際協調機制。

  宜增加糧食自給比例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5月初發表報告,對今年全球小麥產量的預測值約為7.6億噸,如能實現將成為史上第二高產量,充足的供應有助於保護糧食市場。而中國本身也是糧食生產最大國,糧食儲備充足。按內地傳媒統計,在完全沒有任何產量的情況下,目前庫存都可滿足全中國人口9個月的需求,毫無糧食短缺之憂。但對於倚賴進口糧食的香港,超過九成蔬菜由內地供應,本地蔬菜自給率只有1.7%,糧食在港自給自足猶如癡人說夢。香港食物供應多元化,想吃什麼國家的時令食物,靠空運便可。但這一切都是在社會風平浪靜的情況才發生。有評論認為,政府須重新考慮復耕政策,增加糧食自給比例,作為糧食的最後一道「防線」。

  一場疫情令全球面臨一次全面的「大洗牌」,也讓各國公司重新審視未來發展方向。Christophe認為是次疫情令人們更加着重食品的安全、健康及可持續性問題,未來業界也會發展更多植物性食品,如人造肉、植物素肉等,甚至是外國已醞釀一段時間的「以昆蟲作為糧食」風氣。根據Innova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8年間宣稱帶有「植物基」(Plant-based)的食品飲料新品發布數量的年均複合增長達68%。Christophe指出,疫情加速了新興食品潮流的趨勢,也成為未來食物發展的方向,植物性食品很可能就是環球糧食市場的新商機。

  住家經濟模式新常態

  疫情令營商手法改變,CFF也主動開拓不同市場,除了過去酒店及餐飲業兩大主要客戶,近期也增加了零售的比重,從B2B(企業對企業)到B2C(企業對消費者),重新定位推廣至大眾的超市,以消費者能承擔的價格出售食品。「疫情下人人在家煮食,超市食材需求大增,這是一個商機,很多超市都希望我們增加供應。」Christophe表示一份名為「消費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何去何從?」的研究報告,就顯示消費者於疫情期間行為有明顯轉變,在11個亞洲市場中,大多數消費者都重新審視在家用餐的重要性,香港77%受訪消費者指出會更常在家用餐,或成為疫後的新常態,而這種「住家經濟模式」也帶動刺激包裝食品的銷售。

  CFF同時針對零售市場作出改變,「以往每塊約5公斤的巨型斧頭扒,很難直接賣給家庭客,所以要將斧頭扒切細至每件1公斤,大眾才有興趣購買。我們會逐步嘗試新方法,以提供符合市場定位的優質食品。」Christophe說疫情給予食品市場很多困難,但同時亦提供機遇,在社交隔離下,越來越多消費者傾向網上購物,CFF亦在其全球市場開設更多網上商店,供消費者直接購買食材。他並認為當前亦須確保公司的現金流,預備在市場復蘇時重新大展鴻圖。

  小心防疫 齊心抗逆

  曾幾何時,葵青貨櫃碼頭為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今時今日,被疫情肆虐的葵青貨櫃碼頭難復當年光輝,貨櫃吞吐量自2018年7月開始,經已連跌22個月。記者走訪CFF位於葵涌的貨倉,一探疫情下貨倉的日常運作情況。

  CFF香港區董事總經理JacquesBoissier在接受本報訪問時,不禁感嘆這是非常艱難的時刻,公司要想盡法子「求存」。今年1月,疫情初爆發時,CFF已採取在家辦公政策及碼頭職員輪班工作,現時疫情稍為緩和了,依然繼續每日替員工量體溫、戴口罩及消毒,防疫措施一絲不苟。記者甫進貨倉,亦需要填寫健康申報表及量體溫,可見該公司對防疫十分重視。

  採訪當日早上,公司非常熱鬧,一大清早員工已精神抖擻地在預備工作,毫不受疫情陰霾影響,一問之下,原來那時正值「開倉優惠」活動期間,貨倉經理李敬初對記者表示,這是公司有史以來第二次開倉,早前顧客已透過網上落單,當日則是開始安排客人分流取貨。疫情期間,市道不好,除酒店及高級餐廳這些「常客」外,CFF亦須開拓其他生意,例如是次向公司所在工廈的職員開倉,可以用「逆市價」購買靚貨,難怪辦公室內人人都笑着進出。

  貨倉每日早上8時營運至晚上8時,前一天由寫字樓同事開單,翌日貨倉同事按單出貨,李敬初說,每個月出單的數量多達3萬至4萬張,疫情下市況慘淡,每個月只有約2萬張訂單,大減近半。早上一架架貨車載?剛從機場清關回來的新鮮食材駛入大樓,按照貨運單有序接收物資,由工人逐箱拆貨、點貨、補貨,然後下午多架貨車駛出去到各大酒店、餐廳送貨,李敬初表示:「由飛機運送到貨倉,再送貨到顧客手上期間,都會因應各種食品而設置適當保存溫度,確保食物在最佳狀態。」相信讀者在餐廳進餐時,並沒有想過一件小小的進口牛扒,能夠成功運送到餐廳,背後原來藏着不少人的努力。

  美酒佳餚情意結

  Christophe曾長駐12個國家及地區工作,他坦言周遊列國工作的最難之處,是每次要重新融入當地的文化。以往經常公幹,疫情期間,反而令他可以「抖一抖」。「過去數月不用公幹,是我從未試過的,卻令我學會善用網上會議,相信未來會逐漸減少公幹次數,多運用網上會議。」他笑說每一個危機都是一段學習過程,是次亦令他多了時間與妻子相處。

  提到妻子,Christophe感恩又愧疚。感恩在於他有一位願意放下護士專業、廿多年來跟隨他在異國飄泊打拼的妻子;愧疚在於他以前常公幹,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時間。近幾個月的「偷閒」,成為兩夫妻寶貴的相處時間,他亦大讚香港郊區環境,十分享受周末與妻子行山,只是苦了在歐洲讀書的孩子,要待疫情緩和後才能相見。作為從事食品行業的專家,他笑稱家中的煮食重任交給喜歡烹調的太太,自己則負責挑選食材:「我是法國人,酒與美食是我們的文化,亦是一種生活態度,所以我非常喜歡搭配酒食,更喜歡發掘美食。」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蒋璐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