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眾多企業受到沉重打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林宣武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香港企業應藉此機會,趕搭全球「工業 4.0」的順風車,尤其是在智能工廠、5G應用、嶄新物料研究等領域,香港企業均大有可為。 香港商報記者 姚一鶴
「工業4.0」一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當時由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提出,意思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綜觀工業歷史,從工業1.0使用蒸汽為動力,出現機械代替勞力;工業2.0以電氣為主要動力,進入電氣化時代;工業3.0以電腦協助人力製造,進入數字控制時代;到了工業4.0,則是以「智慧製造」為革命重點。
「工業4.0」的目標,並非創造新穎的製造技術,而是「智慧製造」整合現有的製造資源、銷售流程、大數據,建立能夠快速反映市場需求、精準生產、減少成本浪費、跨領域合作的製造產業。
智能工廠減少浪費
林宣武表示,不少香港企業於疫情前已踏出轉型第一步,而生產力促進局積極吸引以新技術及智慧生產為基礎的高增值及高科技生產企業駐紮香港,協助本地企業實踐「工業4.0」,促進「再工業化」。
例如生產力局在元朗工業建造智能數碼工廠,生產一種應用於充電池中的嶄新物料。透過智能感應器、工業物聯網(IIoT)和人工智能(AI),協助客戶實時收集和分析數據,即時優化生產線。智能數碼工廠能減少資源浪費、預測維修保養、偵測潛在安全問題,以及監察產品瑕疵錯漏等等。
而生產力局亦與香港先進大廈對講機系統出口商NiRoTech Limited(NiRoTech),於2018年尾簽署合作協議,銳意透過生產力局的數碼化製造技術,為企業於本港建立智能自動生產線,發揮「香港製造」品牌優勢,拓展本地市場。
生產力局為NiRoTech的先進大廈對講機系統建立的智能生產線,利用專業的技術,設計度身訂造的生產機器和智能機械人方案,由人工智能和機器進行自動裝嵌與品質管理程序,實行生產、裝嵌和監控全面自動化和數碼化。智能生產線所產生的數據,日後將會融入公司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提供各種數據分析,方便企業隨時隨地掌握由生產到客戶的全面數據,有利於更完善的業務規劃。
NiRoTech預計智能生產線於第三季完成組裝,生產線投入運作後,生產力可以持續提升;在「品質監控」與「營銷預測」兩方面,智能生產線更可以幫助公司洞悉先機。公司本身專注於歐洲市場,將生產線擴展至香港後,便能開拓本地、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市場,加上和生產力局的合作,可以引領公司拓展更遼闊的新機遇。
助開發5G應用商機
談及先進生產技術不能不提5G通訊。香港已進入5G時代,5G讓消費者上網速度更快之外,商業用途潛力無限。但業界仍在探索5G各類用途,需要更多配套設施支援。自2019年7月開始,生產力局便與中國移動香港合作,在生產力大樓內安裝5G基站,在生產力大樓內提供網絡環境給本地業界試驗他們開發的5G產品和方案。
現時在生產力大樓的5G測試平台,是本地唯一室內、室外兼備的環境,場地1300平方米。5G網絡採用中移動香港提供的3.5GHz頻段。該研發中心籌備約1年,5月推出5G測試平台。該平台開放給各界測試,期望有更多傳統電訊業以外的公司開發5G方案,包括本地科研企業,與生產力局合作研發技術,5G測試僅其中之一,甚至可協助申請其他政府資助和產品安全測試的一條龍服務。平台的收費更僅以收回成本價的方式計算。
林宣武表示:「5G有低時延和高速傳送的特點,4G是不能達到的。用在汽車上,配合人工智能和影像分析,可以更好推動自動駕駛和遙距駕駛,是一大商機。兩種駕駛技術均需要低時延網絡,大幅減低發出反應動作的時間,保證車輛和途人的安全。」
推動嶄新物料研究
生產力促進局已引入本港首部無人駕駛車開發平台,並加設自行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3D光學雷達和5G通訊連接等裝置。林宣武表示,無人駕駛車去年初開始在科學園進行近9個月的測試,收集數據並製成交通路線圖等,隨後會再在不同場景繼續進行測試,包括在樂園、貨櫃碼頭及機場等,收集更多路面數據,加強其應變技術。
除此之外,生產力局還研發嶄新的智能生產技術,協助研發新能源的企業在香港從事研發和投產。嶄新能源物料在負載、循環、庫侖效率及電極厚度變化測試中表現良好,代替石墨,應用於充電池中,使電動車的行駛距離可以增加四成,可望開創香港工業新紀元,徹底改變流動設備、醫療設備和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
另外,林宣武指出,已有不少海外客戶向香港代工生產(OEM)和自家設計生產(ODM)的廠商查詢有關香港「工業4.0」的發展事宜,希望了解香港企業對於數碼科技的準備及企業資源系統(ERP)的通用程度,從而評估雙方合作的可能性,相信未來發展有無限可能。
東盟難替代中國
近年不少港企為尋找新的出路,轉移去東盟國家開廠。這是否就可以解決廠商所面對的問題?「貿易戰前後不少港商為了分散風險,已經將生產線由內地搬到東盟國家。但是東盟國家代替中國,我覺得是不可能的,東盟國家人口總共加在一起是中國的30%。」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林宣武坦言。
每個國家都有當地的規矩,要入鄉隨俗,因地制宜。如果企業計劃要遷廠海外,他建議在前一兩年先去了解當地社群。例如宗教習慣,食物習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都不同,要向當地人多了解。
林宣武表示,「如果不明白這些,真的會很痛苦,在外國千萬不能急功近利,要先試下。經過半年明白當地的文化,再找一個好的合作夥伴去合作。」
製造合作共創雙贏
生產力局十分支持本港企業科研和初創企業發展,去年7月舉辦「HKPC Sourcing Fair 2019」作為一個平台,向不同的本地初創企業介紹生產力促進局,再向企業採購各種適合的技術方案,促成項目合作,使本地科研生態圈得以加速發展。去年7月與科學園合作,舉辦第一場活動,吸引近200家科學園內企業參與;再於去年12月與數碼港合作,舉辦第二場介紹活動。
與科學園及數碼港均有合作
林宣武介紹如何跟科學園和數碼港合作,「比如我們有幾個項目要找研發,就會問他們有沒有公司已經在做這件事,他們本身沒有科技,他們是地產管理公司,手上有好多不同的公司是做不同的產品,想找合作夥伴。比如我想做一個杯,他有兩家公司是做這個的,那就可以合作,以後會越做越多,我們現在做到80%,如果有可能我們希望做到90%,我們要買東西,我們要找合作夥伴,他們想找生意做,那我剛好有個項目在這裏,何樂而不為呢?」林宣武強調,生產力促進局的定位,是應用科技,將科技落地。很多生產力局工作人員每天都接觸不同的廠家,思考怎樣將他們的產品做得更好,或者想到一個新的產品,怎樣可以和其他東西結合一起,又或者是利用國外不同的技術幫助他們。
讓廠家看到
再工業化可能性
今年上半年疫情肆虐全球,世界各地口罩均供應緊張,本港口罩供應一度嚴重短缺,令口罩價格急升。當時港府決定在「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希望盡快促進本地口罩生產,並交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負責管理。
疫情讓本地產業成為焦點
林宣武表示,這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機遇,因為對於有資格生產口罩的公司,政府會給予資助,無疑是一件美事。是次疫情中誕生的本地口罩廠,由生產至銷售融合多種技術,令本地產業發展再次成為焦點。生產力促進局也對企業提供各方面的幫助:在機器上幫助他們進行安裝、調試及提高生產力;在產品認證方面,確保產品能夠達到應有的標準;在無塵車間設立方面,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
林宣武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一間公司,在六年前有一條口罩生產線。面對這次疫情危機,他們再次開機,卻面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時發現機器不管是焊還是切都不成功。隨後在生產力局技術專家的幫助下,超聲波焊接機問題迎刃而解,可以成型,接下來就是幫助微調,讓口罩生產更完美。
林宣武表示:「憑藉我們的經驗,可以幫助更多的廠家在香港設立口罩生產線,幫助香港安全渡過疫情,同時讓更多廠家看到香港再工業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