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新中國成立70年之時,畫家蕭暉榮創作了巨幅作品《苟壩晨曦圖》,描繪貴州苟壩會議舊址,將革命遺址置入群山包圍的大環境之中,作品兼工帶寫,還蘊含了鳥蟲篆,將畫家的家國情懷融入其中。 文:Janice
苟壩會議舊址是一座老式黔北農家三合院,傳統木結構的瓦房,因曾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現今已成為旅遊景區,去年10月還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初,蕭暉榮隨江蘇省政協考察團赴貴州訪問,期間參觀了苟壩會議舊址,感觸良深。返港後,他特意構思創作巨幅作品《苟壩晨曦圖》以記。
畫作別出新意
歷來繪畫革命聖地題材,描繪遵義會議者多,?眼於苟壩會議者極少。蕭暉榮的《苟壩晨曦圖》以苟壩會議遺址為題材,以晨曦寓意寄情,表現出他關注歷史,不忘革命先烈光榮事?的愛國思想。畫面中央一座老宅背靠群山安然肅立,就如那段掩藏於歲月深處的歷史。宅前小徑兩側,蒼松老梅挺立,雜樹才展新枝,芳草已然萋萋,一派生機鬱勃的景象。院後高樹挺拔,更遠處山峰連綿,煙嵐與雲氣相接,使畫面更顯厚重遼闊。此畫沒有像大多數刻畫革命遺址的作品一樣細緻描繪會場細節,而是將之置入群山包圍的大環境之中,並?重刻畫春天草木生發的勃勃生機,不但凸顯革命遺址的歷史底蘊,還展現出新意義。
描繪細膩
細看主體宅院的刻畫極為細謹,當中的黨旗更是點明主題。屋瓦鋪排、房樑架構等刻畫得惟妙惟肖。宅院周圍的草木,既有細寫,也有側重於勾勒暈染其神韻,筆力蒼勁而內斂,用墨賦色恰如其分。畫中景物繁而不亂,花草樹木之品類、大小、色調乃至枝幹之俯仰取向,均各有講究,虛實相生。宅前小路左右兩側的梅花樹主幹粗壯蒼勁,梅枝盤曲如龍,老幹新枝自由舒展,枝頭朵朵紅梅爭相綻放,藝術家將梅花傲雪獨立、高潔堅貞的精神灌注在畫面中,蘊含?立志奮發的激勵。又於小路左側梅樹叢後畫一塊大石,以寓革命基業永固,也使兩側巧妙地與中間有別。
再看題款,蕭暉榮喜用小字題款,而且經常是長跋。他認為用較小的字體寫跋簽名,在視覺上會將整幅畫的空間感加強,使畫中的景物更有深度,更富層次。在此畫作中,蕭氏先用獨特書體鳥蟲篆書寫了略大的作品題目「苟壩晨曦圖」,字體法度嚴謹而不板滯,形態端莊卻又富有逸趣,筆勢挺勁而不失含蓄,規整之中又富有變化,兼具傳統筆墨神韻與裝飾美感。鳥蟲篆左邊,再用近500字較小的行書,記錄了作畫的背景和情懷,也足見畫家對於這段歷史之熟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