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以影像為十四鄉「原居民」發聲
2020-08-16    香港商报
 

  當新界鄉村發展時,原居民的權益必定受關注,但有一種「原居民」多時被忽略;那些動植物,每每因山川、河流、草地、樹林等受發展影響,減少生存空間,然而它們並不能向外求救。居於西貢十四鄉井頭村的攝影師何柏基,這幾年都用盡公餘時間以拍照方式為它們發聲,因十四鄉的大型樓盤發展,已令密林被剷,大量樹木變屍骸,牛隻喪失棲息地,河流充斥垃圾,雀鳥減少食物,野豬也要到垃圾站摷食物維生。他期望發展與保育可取得平衡,還十四鄉牛牛一個安樂窩,該地臨海的河口及森林能保持。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與攝影師何柏基走井頭海岸

  走訪何柏基,要踏進烽煙之地,因十四鄉的大型住宅項目已開展,未來將供應9500個單位,人口增加2.8萬人。由大學站開往井頭村的小巴,當到了泥涌,與項目相關的西沙公路擴闊工程如火如荼,一直延至大洞。小巴轉入井頭村路,路旁圍板後布滿高高的天秤、打樁機。井頭村如一般村落,村屋林立,除了原居民,也有外來入居住。村落對出就是企嶺下海,海灣有沙灘、石灘、泥灘,海中有小島烏洲、三杯酒。井頭海岸因滿布沉積岩,與企嶺下紅樹林(井頭南及企嶺下老圍之間沿岸地帶)於2008年劃作「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由此可知其生態上的價值。

  近黃昏時分,記者隨何柏基漫遊井頭海岸,這時一處小沙灘滿是泳客,沙灘屬非正式泳灘,但仍吸引大量村民戲水,可見井頭海岸之美。續走沿岸小路,大片沉積岩迎面而來,堅硬的石頭染上黃昏的金黃色陽光,柔和萬分。三杯酒樹叢則白點處處,那是鳥倦知還的白鷺群。從井頭海岸,還可遠眺八仙嶺。

  冀守住臨海河口及森林淨土

  我們的終點是井頭與輋下間的臨海河口及森林,是何柏基目前最想守住的淨土。他擔心發展引入的大量人流及基建,會令該地漸漸受侵蝕。而森林下的河口,是鹹淡水交界之地,有河溪、草地、石灘。河溪孕育不少生物,逗留半句鐘,已看到很多小魚、小蝦和蟹仔。為拍攝這些淺水中的生物,何柏基常會戴上防水面罩,潛伏水中半小時,他笑言別人看來像極浮屍呢!他又自感拍攝時出現孤獨及疲累,特別是入深山密林時,但仍要繼續,因恐怕沒人知曉十四鄉「原居民」的境況。

  已屆中年的何柏基,從小在市區長大,但十多歲開始已喜愛大自然,他的游水本領也是在元朗白泥的魚塘學曉,上山下海的活動難不倒他,近年也涉足樹藝、自然生態等範疇知識。他成為十四鄉居民,始自2009年住進西澳村,2013年結婚,搬往井頭村。他初時的鄉居生活算愜意,但原來發展巨輪就在門前不遠,「西澳附近的海星灣沙灘很優美,但沙灘對出要起高樓,當你游完水上岸便見到一幢幢東西,十分影響景觀,我好嬲,於是創作地境藝術以表達不滿及抗議」,他在沙灘劃出數十個螺旋圖案,這種不得擁有的藝術好快消失,維持一兩個小時就被海水沖去。

  看見野豬摷垃圾頓然覺醒

  對於十四鄉「原居民」,他初時並不特別關心,但一次經歷令他覺醒,「三四年前吧,去垃圾站倒垃圾時,發現有野豬,一家幾口在摷垃圾,街坊說地盤開始動工,野豬沒東西吃,所以來摷垃圾,原來地盤那塊地圍封了很久,最少十年八年,結果變成密林,提供食物給野豬,但剷地後,野豬及其他生物頓失所依。」

  為野豬事件「嬲足成年」的何柏基即刻展開行動,這時他年紀稍長,不再創作螺旋圖案,反以相片記錄十四鄉周圍的變化,尋找「原居民」的足。幾年下來,他拍下大量的相片,如四季出現的候鳥、留鳥,昆蟲,牛隻,樹木、河溪物種等等。上月初,元朗橫洲舉行最後一屆大樹菠蘿節,他在那裏展出相片,讓關心橫洲發展的市民,了解到十四鄉的「原居民」及環境也正因發展而遭受影響。

  希望當區議員村代表多關心

  「人類忘記了自己的角色,破壞多過建設,為享受,用盡自然資源,去年亞馬遜森林大火,原因為牧牛,香港是入口巴西牛肉最多的地方,真的幾恐怖!」他指大自然有自己一套運作,生物亦有自身情緒,人類並不完全了解。他說自己並不一定解救到生物災難,但希望盡一分力,未來他希望可協助十四鄉當區區議員、受影響村落的代表,關心事件的居民等,提供生態上的意見,期望可與有關發展商商議,在發展時盡量保育生態。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劍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