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加速 深港金融產生協同效應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意義非凡。40年來,深圳發展步伐全球最快,成就有目共睹。40年來,香港與深圳互為機會,藉「粵港合作」、「深港合作」的平台,加強全方位合作,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近年更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港深合作在多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其中在金融領域更有不少新突破,繼深港通之後,銀行跨境開戶得以實現,理財通也快將推出。分析指出,未來港深在金融領域合作空間巨大,雙方協同發展,將有力推動中國經濟騰飛。
香港商報記者 小智
40年來,深圳與一河之隔的香港關係密切,而香港的發展也一直離不開內地。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穩健的金融制度,是內地與國際接軌的橋樑。香港回歸後,香港與內地在「一國兩制」下合作無間,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而近年粵港澳大灣區形成,更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內地的合作發展。
在金融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進一步推進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力度。香港和深圳作為大灣區內核心城市,在推動區內金融開放創新大有可為。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早前在網誌《匯思》透露,現時外資持有的A股,接近七成是透過滬港通和深港通購入,今年7月的北向交易量單日曾達到240億美元,反映這些互聯互通計劃越來越受國際投資者歡迎。
「深港通」助
機構投資者布局A股
較早期推出的深港通,可以說是推動大灣區內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先行項目。深港通推出至今近3年半,其南北向的每日額度,由最初分別為105億元和130億元,上調至目前的420億元和520億元,擴容有助加快外資布局A股。事實上,相比上交所A股有較多傳統經濟及金融企業,深交所A股以中小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為主,為投資者提供一些新興行業如手遊和視頻直播等的投資機會,市場給予的估值亦相對高昂。
深港通的推出,拓闊了內地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渠道,同時也活躍了港股的交投,令香港投資者受惠。然而,信誠證券副總裁何智威認為,回顧市場反應,暫時深股通對香港散戶投資者的吸引力仍有限,因當中涉及AH股差價及匯率等因素,內地散戶資金「南下」意欲,大於本港資金「北上」。
何智威說:「自近期恒生科技指數推出後,香港散戶投資者精力用於炒中概股,加上深圳A股估值一般較H股貴,AH股又不能互換套戥,導致較少資金會特意到深圳炒科技股。」他期望,港交所(388)可以吸引更多優質國際企業來港上市,進一步帶動內地資金透過港股通流入港股,活躍港股市場氣氛。
他補充,雖然深股通暫時對香港散戶吸引力有限,但對國際機構投資者而言,深股通可提供多一個涉足深圳A股的渠道,而非局限於過往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RQFII),「機構投資者有自己的指引,按照策略需要在特定市場有指定比例的配置,所以機構投資者會參與深股通,但相信散戶相對少。」
「大灣區開戶易」
戶口破10萬
回顧近年港深乃至大灣區的金融創新,主要包括跨境理財通,讓廣東省9個城市和港澳特區的居民,可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中銀香港(2388)於去年率先獲批推出「大灣區開戶易」的見證開戶服務,讓港人可在香港開立內地銀行帳戶。股市互聯互通方面,繼「滬港通」後,「深港通」亦於2016年開通,雙向每日額度已擴大至開通初期的4倍。其他金融開放創新還有債券通、基金互認安排等。
其中,「大灣區開戶易」讓港人更容易使用到大灣區的日常金融服務,只需身份證和內地手機號碼,便可以快捷開設戶口,措施深受港人歡迎。中銀香港回覆本報查詢表示,「大灣區『開戶易』是中銀香港的重點惠民金融服務,客戶可將帳戶綁定內地手機電子支付應用程式,以盡享大灣區日常消費支付便利。大灣區『開戶易』服務推出以來深受香港市民的歡迎,目前於中銀香港成功開戶的人數超過10萬。」
同時,大灣區「理財通」推出指日可待,預計將進一步加大港人對跨境資金往來需求。不過,現時「大灣區開戶易」僅可開立內地I類帳戶,其對戶口的資金進出有一定限制,未必滿足港人未來的跨境理財需求。
對此,中銀香港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文回應表示,跨境「理財通」是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的一項創新,將有利擴大灣區內跨境金融服務的範圍,滿足兩地居民日益增長的跨境投資需求。待政策細節出台後,該行將適時推出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未來該行會持續優化服務,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全面及多元化的大灣區綜合服務,滿足客戶在大灣區內消費、生活和投資的各領域需求。
「理財通」支持港深科創
跨境「理財通」是大灣區金融發展的另一項重大舉措,除了讓大灣區居民的投資選擇更多元化外,長遠對港深的創科產業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深港聯合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譚偉豪向記者表示,日後「理財通」的投資產品,可能包括創投基金,有助支持創投基金的跨境資本流動,有望帶動港深創新科技產業發展,具體可藉吸引內地資金投資於境外創投項目,並幫助相關創科企業落地大灣區。
「以往深港合作的『前舖後廠』理念已無意思,現時生產和銷售都已國際化,現在最重要是兩地如何共同吸納優質的科技企業到大灣區。過往香港憑自身獨特優勢較容易吸引外國科技企業落地,不過香港市場缺乏產業對接,與內地市場『這麼近那麼遠』。若將來可以吸納內地個人及機構性投資者投資香港的創投基金,當內地投資者成為股東後,相信會幫助有關企業對接大灣區產業,為創科產業提供一條龍服務。」譚偉豪說。
譚偉豪相信,將來「理財通」開通後,內地的創投基金對香港投資者同樣有吸引力,「香港股票市場的科技企業跑贏大市,大家都知道投資於優質的科技企業有高回報,但除了二級市場,很多國際投資者也想投一級市場,例如未上市的科技企業,不過現有政策容許的投資渠道對外資資金進出有限制,若將來『理財通』推出,有望令雙方的資金更自由流動,從而帶動大灣區創新科技產業鏈。」
港深金融業互補而非競爭
深圳的金融業發展尚不及香港的水平,以股市為例,深圳到1990年才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而香港股市建立於1866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發展史。不過,深圳在創科方面具有優勢,兩地有眾多地方可以互補。
中央於去年8月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在金融領域方面,《意見》提到深圳要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探索創新跨境金融監管等,意味深圳將大力擴大金融開放。《意見》發布之際,香港正經歷社會動蕩,外界關注深圳是否要取代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過,有分析指,香港與深圳的金融業談不上競爭,以互補為主,是互相補短板。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領域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法治制度,沿用與國際接軌的普通法體系,而且資金可以自由進出,資訊能夠自由流通等。
深圳在金融領域也有其戰略定位,例如深圳的高新科技產業在國內較發達,是中國的創業投資中心;而且深圳擁有全國兩大證券交易所之一的優勢。香港背靠內地資本市場,深圳的優勢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得以有效延伸,並提供重要補充。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直言,香港與深圳的金融業之間,優勢互補大於直接競爭,「全球金融市場好大,我們的競爭對手是紐約、倫敦、東京,只要我們在那些地方搶部分市場份額回來,便足夠國內幾個城市去發展。因此香港與深圳之間未到競爭對手的階段,反而是加快互補,與外面的大型金融中心競爭。」
港深金融合作助科創企業成長
「香港的短板之一是債券市場,因本港銀行太發達導致債券沒有市場,加上港府太有錢亦沒有發債需求,這方面在內地及澳門可以補充,例如增發債券產品。而香港的長處包括人才,深圳可以利用香港的人才庫,如早前大灣區出台政策向境外人才提供稅務優惠待遇。」莊太量續說。
另一方面,香港金融業在支持內地創科發展方面大有可為。莊太量認為,「香港的強項在於金融而非科技,科技行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分階段性,香港比較強的是最後的階段,即上市階段。但對於初創企業最早期的融資,例如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等,香港卻缺乏這方面的投資人。」他建議港深金融市場可以合作針對初創的早期融資發展相關基金,幫助國內科技企業成長,更可鼓勵香港人到內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