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云觀展 宏觀看
2020-09-07 12:57    香港商报
 

  疫情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模式,也改變了藝術品的展示方式 ,不少展覽或藝博會被迫延期、取消 ,轉而推出線上展覽、數碼化藝術品、虛擬直播導覽......就連羅浮宮 、大英博物館等世界級博物館也加入線上行列,讓無法外出的藝術迷大飽眼福。香港同樣有不少博物館、畫廊和拍賣行將展覽及業務移師至網上平台,到底線上展覽只是疫情下藝術界的權宜之計,還是將會發展成一種新的展覽趨勢? (記者 Janice)

  藝術數碼化並不是疫情之下才形成的潮流,根據2020年發表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藝術品和古董的在線銷售額約為59億美元,雖然相比2018年下降2%,不過仍佔了全球藝術品銷售額約9%,可見網上展覽或銷售的發展,近年一直在進行中。

  突破時間地域界限

  於香港、紐約及首爾均設有展覽空間的立木畫廊,今年4月曾將香港藝廊舉辦的實體藝術展覽,以3D還原技術搬到網上展廳同步展示。立木畫廊香港總監Shasha Tittman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這不是該畫廊第一次舉辦數碼展覽,「在疫情之前,畫廊已經計劃使用3D還原技術展示香港的展覽空間,藉以擴大觀眾範圍。首日展覽吸引逾千名線上觀眾參觀,隨後本畫廊再推出兩個數碼展覽,每日的瀏覽人數亦有所增加。畫廊的技術團隊在後台分析數據,發現線上觀眾來自世界各地。」今次是畫廊首度使用3D還原技術舉辦線上展覽,該技術能讓觀眾從不同角度瀏覽展覽空間,恍如站在畫作面前,而不是枯燥地欣賞展品圖片。Shasha Tittman解釋,於網上的展品頁面中,可以記錄藝術家的聲音、創作時的草圖及作品詮釋等,豐富了觀者的藝術體驗。

  線上拍賣更貼地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拍賣行蘇富比,早於2016年已經推出網上拍賣專場。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寺瀨由紀向本報記者介紹,疫情加快了拍賣行網上業務的發展速度,除把部分現場拍賣改成網上舉行、推出實時視像直播拍賣、線上預展和導賞,該拍賣行也大幅增設網上拍賣專場的數目。自今年1月起,已於全球舉行逾140場網上專場,比去年全年多逾一倍,累積成交額超過2.3億美元。單計香港,該拍賣行從年初至7月中已舉行了30多場網上專場,包括在4月推出的全新拍賣模式「Contemporary Showcase」,以「快閃」概念進行網上拍賣,每場拍賣為期約一星期,並呈獻不同主題的當代藝術品,例如「Manga」是香港少見的日本漫畫藏品拍賣,並同時舉辦互動線上導覽,形式與上述的立木畫廊近似,同樣在網站採用3D還原技術,讓瀏覽者能夠360度欣賞藝術空間展示的漫畫藏品。這是眾多「快閃」拍賣中最引起藝術界熱話的一次,不但因為網上拍賣突破了時間及地域界限,人人也可隨時隨地參與競投,而且拍品門類沒有特定的要求或價格範圍,像今次的動畫主題拍品,除了收藏家、藝術投資者之外,連帶漫畫迷等亦留意得到,大眾眼中曲高和寡的藝術拍賣會,在線上忽然變得貼地起來,自然更受歡迎。「在6場『快閃』拍賣之中,有5場的拍品100%全數售出,約一半買家是新客戶。因此,本行會繼續大力發展網上拍賣業務,優化相關配套,如提供更豐富的電子圖錄和更多的視頻等。」寺瀨由紀表示。

  線上展覽的局限

  在一片「好評」聲下,藝術數碼化、線上展覽恍如是藝術界在疫情浪濤下的救生圈。「線上展覽另一種好處是透明度高,藝術品的價格清楚顯示,觀眾亦可按自己的節奏瀏覽,毋須受到實體展場的種種限制。不過,瀏覽虛擬展覽卻沒有辦法體驗策展人或畫廊銷售人員提供的個人化導賞,亦不能親眼仔細觀察藝術品的細節、狀況等。」Shasha Tittman認為,無論虛擬技術有多先進,線上展覽就是缺少了現場近距離觀看真?的實在感。對此,寺瀨由紀亦持相同意見:「本行的網上拍賣,可於官方網站或應用程式出價競投,成功得標便會收到電郵通知付款及取貨詳情,十分方便。可是,在實體預展、導賞之中,站在藝術品前與志同道合者交流,甚至是現場拍賣爭相競投的那種興奮激動心情,都是在線上無法感受得到的。」未來藝術體驗或會因應觀眾、買家的需求而變得多樣化,而且隨?5G網絡的發展越趨成熟,日後線上展覽或生出更多可能性,但從上述兩位資深藝術工作者的觀點看來,網上展覽暫時只能作為傳統實體展覽的互補元素,短期內難以成為替代角色。

  螢幕存在失真色差問題

  去年底翻新重開的香港藝術館,是本地具標誌性的藝術展覽場地,該館網站亦設有「雲遊藝術館」,以影片、動畫、圖冊等方式展示館內藏品,但卻不是「照辦煮碗」將展廳「搬」到網上。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疫情期間亦有留意網上展示的虛擬藝術品,她坦言線上的藝術體驗難以媲美現場欣賞,「即使有能夠還原展廳的虛擬技術,但始終電腦螢幕會有失真、色差的問題,瀏覽者對展品的實際大小亦欠缺概念,線上展覽給我的感覺倒像是遊戲界面。透過螢幕觀賞,難以感受到大型藝術品的視覺震撼,或小型藝術品呈現的精緻感。」

  相輔相成更重要

  抗疫期間,博物館關閉,既然暫時只能在線上看展覽,藝術愛好者該如何利用網絡感受實體展覽般的沉浸式體驗?莫家詠提出另一個思路——利用網上渠道提供不同「裝備」予觀眾,以便未來親身前往展廳時能更享受展覽。「例如在網上介紹欣賞藝術品的方法,展品背後的意義、創作時所用的技巧、工藝的歷史背景等。透過了解藝術品的另一面,吸引網民親身到現場參觀,屆時他們看到的不單是展品的外表,而是可感受當中的文化底蘊、藝術家創作時的心情等。」因此,館方已構思了新的展示方式,她透露,藝術館正策劃另類的虛擬遊覽,節目系列名為「五官感應藝術館」,以豐富瀏覽人士的藝術體驗,日後當市民再次親臨觀展時,網絡資源就成為了錦上添花的元素。「網絡結合傳統方式,可以發揮協同效應,但是怎樣運用網上資源,博物館的選擇尤為重要。」新事物的出現不代表要摒棄舊有的,怎樣能有效結合、創新發展,才是業界及觀眾需要共同探索的重點。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劉亞寧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