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對玩具增進孩童語言能力
記者:Karena 攝影:崔俊良
玩具,對兒童而言不只是娛樂,更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為兒童選擇正確的玩具能完善性格、增強社交能力。兒童玩具日新月異,家長應怎樣挑選?記者訪問高級言語治療師梁家菁,分享如何透過玩具塑造兒童性格,並為家長提供挑選玩具的小貼士,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言語治療師負責治療兒童情緒、性格、行為及社交問題,特別是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兒童,如自閉症、過度活躍症、言語發展遲緩等,治療師會利用不同方法、工具幫助有需要的兒童,其中高級言語治療師梁家菁擅長透過玩具進行言語治療,她表示:「玩具的選擇看似兒童成長中的小事,但只要選對玩具,對於小孩日後的人格發展及認知學習有很大幫助。玩具是幼童踏進社交世界的重要媒介,也可與其他小朋友聯合遊戲,幫助他們伸延話題,透過與他人溝通,促進言語發展。」
梁家菁把玩具分為四大功能,分別為假想性玩具,如「煮飯仔」的角色扮演遊戲;結構性玩具,如積木等組合玩具;規則性玩具,如要求遵守規則的桌上遊戲,還有創意性玩具,如泥膠和「鬼口水」等讓小孩自由握捏的玩具。
玩具如何塑造兒童性格?
玩具可以讓兒童學習生活所需的技巧,例如兩歲要開始學習自己吃飯,家長可透過「煮飯仔」遊戲讓他們學習日常煮食用具、餐具的功用、知識,又或用圖卡讓他們認識餐具、食物的種類等。玩具和兒童性格發展相輔相成,合適的玩具可多面向完善兒童性格,梁家菁解釋:「一個外向型性格的小朋友,應幫助他塑造正確社交技巧,例如他交友只有3分鐘熱度,可以透過結構性玩具訓練專注力。桌上遊戲也十分有用,一種是多人同時參與的,如『衾棉胎』,可訓練共同的專注力,另一種是輪流參與,可以訓練耐性,也可以教導小孩接受輸贏,學習情緒管理。」
有些「好動」的小朋友總是不能靜靜坐?做功課,對此,梁家菁建議:「家長可善用視覺提示,如每日在特定時間、在書桌上放一塊搶眼的紅色布,讓小朋友意識到現時是做功課時間。或可借助計時器,讓他們明白需要抑制自己多久,藉以幫助提升自控能力。內向型小朋友可透過假想性玩具如『煮飯仔』加強溝通技巧,過程中家長可用短句描述玩遊戲的情況,讓小朋友多聽多理解。個人並不建議家長強迫小朋友參與社交活動,而是教導他享受自己一個人靜處的時間,再循序漸進協助他進入群體生活。」
家長管教十分重要
不少家長過於注重小朋友的學業,梁家菁曾見過有幼童能看英文書、數學很好,但卻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缺少社交能力。語言能力可以分為理解、表達、社交三部分,梁家菁曾經遇過到了3、4歲還在使用單字、疊字的小朋友,例如「我想吃包」,只說「包」字去表達,這樣便屬於言語發展遲緩。
其中一位3歲小朋友更令她印象深刻,梁家菁表示:「他的語言能力就像1歲幼童,第一堂的時候不說話,只不停在喊、發脾氣,但第二堂卻完全不哭,回復正常,前後的反差令我留下印象。後來發現是家庭管教問題,家人對他過於放縱,如在他哭鬧時就妥協,令他習慣在遇到不想做的事時就用發脾氣的方法去反抗,但當他發現發脾氣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才會開始改善。因此我第一堂放縱讓他發洩,第二堂來時他已經願意與我交流。」梁家菁坦言,在治療時最大的困難,並不是各種出現問題的兒童,而是家人的配合,很多時候家人對兒童認知不足,有些更不是父母親自照顧,而是家傭或家中長者代勞,他們過於照顧小朋友,也不太理解問題所在,而言語治療師可以幫助他們找出問題,並加以改善。
選擇合適的玩具
父母在幫孩子挑選玩具時,總會疑惑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該選擇怎樣的玩具?梁家菁表示,不同年齡的孩子對玩具的需求各有不同,0至1歲的嬰幼兒需要五感的刺激,這個時期的嬰孩行動上無法到處探索,可碰觸的範圍有限,家長可以買閃爍的掛飾、搖響玩具如撥浪鼓、花鈴棒等,讓孩子尋找聲源,刺激聽覺、視覺能力。1至2歲幼兒開始會用拇指、食指拿東西、抓取小物品,可以購買手眼協調類型的玩具,如入錢幣、形狀配對等玩具。家長也可買較為「硬身」的玩具,因這階段的孩子喜歡扔東西,享受物件撞地發出的聲音。對於2至3歲的兒童,應挑選假想、場景類型玩具,如「煮飯仔」,透過角色扮演,能表達自我或與他人互動,增進表達能力和對工具的認知。4至6歲的兒童處於心智逐漸成熟的階段,父母應讓孩子學習新技能、探索新事物,稍微複雜且有規則的互動遊戲較適合,如LEGO、積木,有助訓練思考和想像力。
玩具混合玩
梁家菁提醒家長:「在不同年齡層,可以選擇不同性質的玩具,我們鼓勵小朋友將不同的玩具混合玩耍,例如停車場玩具與超級市場一起玩,變成送貨遊戲,可令原本單一玩法變得有新鮮感。混合玩具可營造更複雜的語境,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很多家長都沒注意到玩具『多未必好』的道理,更投訴小朋友3分鐘熱度,新玩具很快玩厭。我建議家長可以限制小朋友的玩具選擇時間,如星期一玩車、星期二玩積木,這樣就能讓他們集中玩一種玩具,而不是把家中所有玩具全部擺放出來。」玩具並不單純只有遊戲性質,如何為幼童挑選玩具有?不少學問,家長不妨多了解﹐讓孩子能夠寓遊戲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