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參政議政】恢復經濟須防「政治病毒」
2020-09-22 00:56    香港商报
 

  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葉建明

  香港抗擊疫情這8個月,也是與「政治病毒」抗爭的8個月。無論是早期的醫護罷工,還是最近的抹黑普檢計劃。可以說,無論是政府或市民,一直是在兩條線「作戰」,既防醫學上的病毒,也防政治上的病毒,殊為不易。

  目前第三波疫情逐漸受控。在此基礎上,恢復經濟須提上議事日程。香港經濟陷入衰退已超過一年,但迄今沒見曙光。7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下跌2.3%,為3年半以來首次再現通縮。這意味着市民可能會縮減開支,集體延後消費,導致整體經濟更加低迷。此外,在獲得政府第一期保就業基金的企業中,據悉有7000家放棄再申請第二期,其中包括巨無霸國泰航空,這很可能意味着有企業不得不裁員,失業率會繼續攀升。

  任何地方出現經濟衰退,受影響最大的都是最基層的市民,他們不僅沒有足夠的積蓄來渡過危機,更成為失業隊伍中一員。據悉香港基層人員5月至7月的失業率平均高達28.4%,也就是說,10人裏面有將近3人找不到工作。如果這一現象不盡快解決,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加劇在所難免。

  解決經濟衰退需內生因素

  政府推出第三輪抗疫基金,將重點支援受疫情直接衝擊的行業。這當然值得肯定,危難時刻助推總有一定效果。但是,面對衰退問題,抗疫基金只是經濟這部機器的潤滑油,要解決根本問題,需要經濟內生因素才能做到。

  香港是個消費城市,零售、餐飲、酒店等不僅貢獻GDP,更貢獻基層市民職位,但前提是需要有足夠的消費人群。香港750萬人口,無論如何消費,都支撐不起這個外向型的國際消費大市場。回想2003年,SARS令香港百業蕭條。但中央大力支持香港,開放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人流、資金流的暢通,令香港市道很快恢復。至於有聲音認為過多遊客「擾民」,那不是政策問題,而是特區配套不足和缺乏遠見所致。

  恢復經濟、恢復就業,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人員流動與北水南來,重拾市場的活躍。國家經濟在全球率先恢復,借助國家資源,事半功倍。疫情較早受控的澳門,自8月恢復廣東居民自由行後,本月23日將開放內地49個城市居民到澳門,中小商戶每年翹首以盼的十一黃金周,澳門將能獲益。但香港呢?

  眼下香港疫情還沒有完全受控,暢通口岸尚需時日。但即使香港疫情清零,政府重新暢通關口也必然會遭遇極大阻力。以搗亂為職業的激進反對派已經虎視眈眈,在狙擊了普檢計劃後,他們最近明言這「將是下一個戰場」。對此政府也要及早籌謀,必須理直氣壯。基層市民更要現身說法,他們是靠自己的雙手掙生活,香港興衰與他們息息相關。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蔣璐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