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如何解決塑料污染治理問題在中國擺到了更高的層面,在中央多個部委年初聯手推出新「禁塑令」後,最近全國各地又陸續推出了地方版「禁塑令」,在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等環節全面系統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受訪專家認為,為保障公眾健康、維護生態安全、履行全球環境保護的義務,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勢在必行。而解決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包括引導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利用行政手段和市場需求倒逼生產企業調整生產線、加強廢塑料的回收和處理系統建設等。專家指出,新「禁塑令」之下,塑料製品產業鏈將迎來變局,生產可降解塑料等替代產品的企業將迎來新機遇發展期。 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中國高度重視塑料污染問題
一頭擱淺在海灘上而死亡的鯨魚,在經解剖後發現肚子裏填滿的是塑料袋,最後被科學家斷定死因是因為吸食大量的塑料製品而擱淺死亡。這並非孤例,現實中,其他動物因被塑料製品纏住關鍵部位而痛苦地生存甚至死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儘管海洋擁有足夠強大的包容性和自癒能力,但面對人類傾瀉的海量不可降解塑料,往往也束手無策,不少海洋動物因此深受塑料製品的困擾。
隨?世界各國對塑料污染的認識不斷深化,尋求塑料污染治理不再僅僅是相關環保組織、動物保護組織的使命,不少國家已經在此問題上有所行動,出台了包括限塑、禁塑、徵稅等法律法規。國際組織方面,從2014年以來,每兩年舉行一次的聯合國環境大會均號召和倡議全球應對塑料污染問題;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等國際多邊場合,也專門有與此相關的議題。
為保障公眾健康、維護生態安全、履行全球環境保護的義務,近兩年來,中國對於塑料污染問題高度重視,中央多個部委聯手在多個層面推進相關議題的立法。譬如,已於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塑料污染治理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進一步落實新「限塑令」
實際上,為減少使用塑料製品,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在年初,國家發改委和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被業界稱為新版「限塑令」)。而為進一步落實新「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在今年7月中旬又聯合發布《關於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詳細界定禁、限塑料製品管理的細化標準。9月11日,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再召開全國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對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要求全面系統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
控制塑料製品增量成為關鍵
根據新「限塑令」,到2020年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可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是此次新「限塑令」率先禁止、限制使用的的重點對象。雖然中國的廢塑料回收利用系統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但有一部分塑料廢棄物仍不可避免地會洩漏到自然環境中。因此,通過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取而代之用可降解塑料及可循環使用的替代品,不僅有利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有利於對大眾生命健康的守護。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深圳市綠源環保協會副會長熊揚表示,儘管此前中國已出台過禁塑令,但結果收效甚微,因為沒能真正從源頭杜絕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生產和銷售及使用,商家沒有提倡不用反而過度使用塑料製品。「塑料製品經過一段時間的溶解後形成的『微塑料』,通過食物鏈的形式進入到人體內,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形成挑戰。同時,一次性塑料袋、農用塑料薄膜等塑料製品的濫用,也不利於垃圾分類工作,後續也將對生態環境形成破壞。」熊揚說。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凱指出,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以來,中國大多數塑料廢棄物都得到合理的回收與處置,但再密閉的垃圾回收系統也難免會有一部分塑料廢棄物洩漏到自然環境中。因此,率先禁、限使用這部分容易洩漏到自然環境中的塑料製品,可以減少洩漏到環境中塑料製品的增量。
大眾應改變使用習慣
在過往,購物袋、一次性餐具和吸管等塑料製品在大眾的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消費者普遍已經習慣了它們帶來的便利性。熊揚認為,由於塑料製品造價非常便宜且使用方便,使得塑料製品濫用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快遞和外賣對塑料製品的大範圍使用,比如超市的水果、蔬菜等產品經常包裹?塑料薄膜和塑料盒,其他一些產品也用塑料盒等捆綁在一起用來做促銷活動或方便消費者購買等。
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廣東、江蘇、山東、陝西等20餘個省級行政區域均發布了地方性禁塑限塑政策,相應省會、計劃單列市陸續開始進入禁塑倒計時。本報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深圳市的商超、藥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已基本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而消費者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也進入了付費模式。
目前距離今年年底的禁塑令限期僅有3個多月,大眾需要在這段過渡時間來適應沒有這些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日子。這就意味?,大眾需要尋找可替代產品來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比如改用紙質袋、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等。
行業方面,就餐飲業而言,自新「禁塑令」發布以來,已有部分企業開始執行相關規定並尋求在包裝設計、材料等方面的突破。比如,在今年6月30日,麥當勞中國就宣布,北上廣深等地近千家餐廳將率先停用塑料吸管,通過杯蓋的設計上的微調代替吸管功能。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張德元認為,塑料製品具有方便實用的特點,在一些特殊時期或特定場景下,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限塑工作也不能不顧實際情況搞一刀切,需要對特殊情況進行適當豁免。
治塑須形成合力多管齊下
新「禁塑令」提出,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無錫源本匯機電設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桂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解決塑料污染問題需要多管齊下,除了逐步在源頭控制消費者對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使用外,塑料製品生產企業也需加大研發力度,生產符合環境標準和便利消費者使用的可替代產品。此外,塑料製品的回收處置也是關鍵一環,比如提高塑料製品焚燒的技術,使其對空氣環境的污染度降到最低。
在張德元看來,做好減塑工作,不僅需要政府積極行動起來,制定好相關政策規範和實施細則;也需要行業、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執行好國家有關規定,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更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多一些理解、支持和參與,做到能不用的不用、能少用的少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只有這樣,全國才能形成塑料污染治理全社會共治共享的格局,確保限塑政策取得好的效果。
料激活可降解材料產業鏈
根據中央及地方政策內容可知,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和厚度小於0.01毫米的不可降解農用地膜,禁止生產有意添加塑料微珠的淋洗類化妝品和牙膏牙粉,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塑料棉簽。
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意味?與此相關的前端生產、中端使用和末端處置的相關企業,將要面對由此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的變局。尤其是對於生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相關產品的企業而言,不尋求生產線調整,生產其他可替代產品或可降解塑料製品,可能將不得不面臨關停倒閉的風險。而對於生產可降解塑料製品的企業來說,或迎來市場機遇發展期。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內地經營範圍為可降解材料的相關企業共計3358家。其中,2019年相關企業新增數量達514家,同比增長15.05%。今年上半年新增相關企業255家,同比增長23%。其中,PLA(聚乳酸)和PBAT(新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是內地目前應用最廣、產量最大兩類可降解塑料。數據顯示,從2019 年可降解塑料的產能佔比來看,PLA佔比達到25%,PBAT達到了24%,二者合計佔比接近50%。
替代品產業尚處發展前期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未來生產可降解塑料的潛力巨大,但由於所需的原材料不同,可降解塑料比傳統塑料的生產成本高出許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可降解塑料的大範圍使用。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雲宣認為,替代產品目前尚處於產業發展前期階段,規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發、設備和試驗投入,所以相對成本較高。他指出,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相信從生產源到消費終端,全產業將對環境友好型材料達成共識,市場需求量和生產規模會越來越大,替代產品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低,相關製品的價格也將變得越來越便宜。
纏滿塑料的座頭鯨裝置矗立在聯合國總部大樓外,以此呼籲人們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