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飲食業日日吊鹽水 冀「旅游氣泡」助起死回生
2020-10-19 04:10    香港商报
 

 新冠肺炎疫情轉眼已持續大半年,為了抗疫,市民天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但對餐飲業界而言,政府一些防疫措施,如限聚令,卻成為業界沉重打擊,由於人群聚會減少,食肆生意大跌,餐廳酒樓老闆仍要交租出糧給員工,經營環境異常惡劣,疫情下業界如何自救?

 鯉魚門是香港熱門旅遊景點,以海港漁村聞名,向來吸引不少外國及內地遊客前來吃海鮮。鯉魚門海傍街兩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海鮮酒家。以往每逢節日假期,僅約兩米寬的海傍街經常人頭湧湧,但疫情之下,此情此景不再。

 「以前一間店一個月可做40萬至50萬元生意,現在只剩一成生意額。」在鯉魚門經營海鮮酒家近40年、身兼鯉魚門商會主席的王石星慨歎,鯉魚門的海鮮酒家主要依賴遊客,但疫情以來,遊客幾乎絕,生意額較疫情前暴跌九成,是開業以來遇過最差的時期。

 鯉魚門酒樓生意跌九成

 王石星指,自己經營的海鮮酒家的食客中,過往60%是遊客,主要來自內地、日本和泰國等地,其餘40%則是本地客,生意好的時候,入座率可達八至九成,但現在每日只有零星食客光顧。他又指,往年中秋節檔期,訂情況幾乎爆滿,晚市每張可做一至兩輪客,但今年剛過去的中秋節,訂反應非常淡靜。王石星抱怨,即使食肆每人數已由2人放寬至4人,但大型家庭仍要分開至少兩張入座,影響市民出外慶節意欲。

 他透露,自己的酒家以往每月總成本開支近30萬元,當中員工薪金約十多萬元,佔總成本約一半,其餘主要是食材成本,「現時員工薪金有『保就業』計劃幫補,如果疫情再轉差影響生意,會考慮暫停營業,起碼可再省下『燈油火蠟』等成本。」但他補充,即使有保就業計劃,現時酒家每月仍要蝕數萬元。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已「封關」及實施限聚令多時,旅遊業、餐飲業和零售業最受打擊。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今年6至8月,經季節性調整的本港失業率維持6.1%,與5至7月數字相同。但當中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繼續是重災區,失業率達10.9%,創2003年沙士後高位。其中餐飲業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仍然高企,分別達14.4%及8.3%。餐飲業等失業率急升,反映市民日常外出用餐需求減少,旅遊旺區食肆生意的跌幅尤為嚴重,大部分食肆老闆都只靠「保就業」吊鹽水。

 「保就業」倘結束恐現結業潮

 港府至今已先後推出兩期「保就業」計劃,透過在特定時段向僱主提供資金補貼,用於協助發放員工薪金,以保住可能被裁員的打工仔「飯碗」。最新第二期計劃的補貼將用於9至11月的工資。

 政府9月底表示,第二期「保就業」計劃已通知超過10.2萬名僱主成功獲批工資補貼,涉及工資187億元,承諾受薪僱員約77萬人。不過,政府亦表明,無意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津貼。勞工顧問委員會僱主代表郭振華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表示,若政府拒絕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而疫情仍然持續,預期業界可能會出現倒閉潮。即使企業選擇繼續經營,也肯定會出現部分僱員被迫放無薪假。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接受本報訪問時指,理解政府有財政壓力,可考慮將每名僱員9000元的補貼上限,調整至6000元,以減省三成開支。王石星坦言,補助並非長久之計,寧願政府創造條件給食肆自己做生意,也不想白白獲得「保就業」的資助,他認為應讓入境旅遊限制適度放寬,才能真正幫助業界。

 當今香港同內地以及毗鄰的澳門都未通關,往來兩地的人須強制隔離14日,以最近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假期為例,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1日至4日,內地赴港的遊客人數分別93人,154人、186人、225人,合計只有658人,相比去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入境香港的內地旅客累計約為67萬人次,暴跌多達99%。

 寄望「旅遊氣泡」盡快推

 王石星敦促港府盡快推出「旅遊氣泡」計劃,即一些疫情差不多的地區之間,商討互相開放邊境,讓雙方旅客可以在這些地區之間旅遊或工作,而不需在入境後進行隔離。他預期,若「旅遊氣泡」可於今年底前推出,酒家有望重拾從前約三至四成生意額,「這樣今年聖誕節到下年過年(生意)都還有希望」。由於「保就業」計劃的資助到今年11月便結束,若到時仍未恢復旅遊通關,他對經營前景就更感憂慮。

 黃家和認為,當本港疫情趨於緩和,應有條件放寬針對食肆防疫措施,包括每枱人數上限由4人放寬到6至8人。而10至12月是餐飲業傳統的旺季,若聖誕節前仍未能放寬,對後市不敢太樂觀。

 郭振華亦認為,限聚令由2人放寬至4人,食肆經營情況才有明顯改善。但他預期,市道即使到農曆新年都不會明顯好轉,因疫情持續,加上限聚令實施,可預見消費會繼續疲弱。他相信,大型食肆將面對極大壓力,而茶餐廳的影響則相對較小。

 因為酒樓作為大型食肆,一般以宴客性質為主,通常佔地較大,場地租金和員工成本亦相對高,一旦生意不暢旺,店家資金周轉壓力也較大;另一方面,酒樓菜式的單價較貴,加上選擇酒樓的食客一般注重用餐體驗,都不利酒樓拓展外賣業務。相對地,茶餐廳和菜館等中小型餐廳,主打經濟型菜式,受疫情的打擊較小,並可借助拓展外賣生意挽回生意流失。

 王石星坦言,海鮮酒家較難轉型做外賣生意,因擔心外賣較長時間運輸會影響海鮮品質,「如果外賣食客吃過覺得不好吃,他下次可能不會再到店消費」,最終只會打爛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招牌。

 拓外賣自救 冀放寬限聚令

 事實上,有餐廳在疫情期間成功改變經營策略自救,在西營盤和將軍澳經營湖南菜館的孫偉表示,餐廳目前正與兩大外賣平台合作中,同時與另一間平台亦正商討合作,務求擴充外賣渠道,現時外賣貢獻的營業額佔整體達三分一,比起疫情前有所提高。外賣自取方面,除了做個人食客,也會提供針對公司等團體統一訂餐,吸納附近打工仔的外賣需求。但做外賣也有限制,為保證外賣質素,菜館需對部分提供外賣的菜式作出調整,包括減少燉湯等要「趁熱食」的菜式。

 疫情下限聚令等措施,令堂食食客大幅減少,為吸引更多客人光顧,菜館正積極引入各種新菜式,希望提升競爭力和吸引力,趁限聚令放寬至4人,並容許食肆營業至午夜12時之際,早前菜館推出燒烤、小龍蝦等新菜式,主打消夜時段堂食,以彌補營業額流失。

 孫偉透露,放寬堂食和限聚令後,現時已恢復至正常水平的四成左右,但他仍期望,限聚令可以進一步放寬至8人,將有助生意進一步復蘇。「現時3家分店合共有7個包廂,每間包廂可容納8人以上,以往節假日包廂的需求殷切,經常提前訂滿,但4人限聚令下包廂都用不起來,影響收入」孫偉說。

 业界做好防疫 才能长做长有

 疫情下全球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封關及限聚令等防疫措施,勢必對經濟帶來沉重打擊;另一方面,多國經驗反映,疫情緩和後放寬社交距離限制,疫情容易出現反彈。防疫與經濟發展之間,需要適時取捨、取得平衡,相信是未來一段較長時間需要努力的方向。

 以本港為例,第三波疫情逐漸受控,連續多日只有單位數本地確診,然而,第三波疫情的尾聲,只是經濟復蘇的開端。展望未來,與防疫一樣重要的難題,是如何挽回經濟動力,但須同時遏制住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

 餐飲業復蘇恐曇花一現

 隨着本地疫情緩和,近期周末市區人流增加,部分食肆更重現需要等位的情況,這些現象對餐飲業等復蘇自然是好事,但值得警惕的是,本港仍有個別源頭不明個案,證明隱形傳播鏈未完全被切斷,若然市民太早放鬆防疫意識,可能成為14日後疫情反彈的前奏。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食肆放寬至每上限4人後,近期的周末,業界生意大致回復至疫情前的八成,但擔心只是曇花一現。他留意到有業界的防疫措施有所鬆懈,包括未能做足為每位客人探熱,每張相隔少於1.5米,及入座人數超出座位總數一半等,而食環署未有如往日般嚴格執法,呼籲業界和市民不要鬆懈,食肆必須緊守防疫措施,以免令疫情反彈。(香港商報記者 志成)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黃逸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