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魯利津鹽堿地生出「金疙瘩」
2020-10-29 03:15    香港商报
 

 花生不耐堿,在鹽堿地裏能種出什麼樣的花生?10月27日,在山東省利津縣鳳凰城街道大高村花生種植基地找到了答案。「我們村成立花生種植合作社,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和大學教授的指導下,我們引進出油率高、價格高的優質花生品種,種植130畝,讓我們村裏的鹽堿地『復活』了!」大高村黨支部書記于長潤難掩興奮地說。

 大高村一直以來以小麥-玉米傳統種植為主,種植結構單一,效益低下。大高村黨支部領辦種植合作社,引導農民進行規模化經營,配合有關高校院所及其創新團隊,立足「花生-小麥」一年兩熟的特色種植模式,替代傳統的「小麥-玉米」復種模式,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大高村「第一書記」孫立新算了一筆經濟賬:「我們推廣的麥茬花生,淨收益約為1200元,這樣一來,麥茬花生的淨收入就是麥茬玉米的3倍。如果我們再對花生進一步進行深加工,畝淨增效益可以達到2000元以上。」

 誰也沒想到,在大家普遍「棄糧」的時候,他們憑藉科技手段,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模式,給鹽堿地上的農民蹚出了新路。在大高村花生種植示範基地上,只見撒肥機、耕整機、播種機同時作業,機械化播種花生不僅提高了播種效率,減少用工投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規範了播種深度、株行距,提高了播種質量。

 昔日鹽堿地,今朝聚寶盆。鳳凰城街道堅持與高校、科研院所大力合作,實現農業產業的技術創新,向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充分利用利津縣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打造了一批批特色農業產業項目,為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樊愛鍾明)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麒釗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