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為期3天的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在廣東省東莞松山湖完美落幕。今屆峰會以「科學引領 跨界創新 融合發展」為主題,聚焦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突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推動大灣區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戰略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
作為「世界工廠」的創新引擎,今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獲批納入中國第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首次舉辦院士峰會,這對於松山湖而言,既是「認可」也是「擔當」。峰會期間,來自海內外的54名院士「最強大腦」組團先後舉行松山湖科學城發展戰略諮詢座談會、灣區科技對話、走讀松山湖等活動,並釋放IBT十大創新成果、「AI+醫療」探索智慧醫療新賽道,激活松山湖創新基因,在「三區」融合發展的大潮中揚帆起航。 冷運軍
院士論道為科創轉型「把脈開方」
3日,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專題活動之「全體大會暨特邀報告會」在松山湖舉行,包括潘雲鶴院士、曾慶存院士、何鏡堂院士等54位院士及眾多政商界精英出席活動。大會現場,多位院士就東莞及松山湖參與大灣區建設、科創轉型及產業升級發展積極「把脈開方」。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說,東莞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直聯直通的主軸,處於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部,面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及東莞建設廣東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等「三區」疊加的歷史機遇,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廣東院士聯合會團結和凝聚了一批國內外廣東籍或在廣東工作或與廣東有合作的院士專家,廣東院士聯合會和東莞市緊密合作,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誰掌握了材料,誰就掌握了未來。」王恩哥院士在題為《新材料: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的報告中生動講述了碳化硅(SiC)單晶等半導體的研究歷程,闡述材料研究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介紹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發展情況和未來工作重點。
王恩哥透露,今年疫情期間,于傑教授團隊研製的新型納米纖維濾材等新材料領域的科研成果,為科研抗疫提供新思路。在協同創新方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牽頭成立「產業金融研究中心」,共建「航空發動機新材料與高端製造聯合工程中心」「太空材料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並在東莞成立了「東莞先進陶瓷與複合材料研究院」及「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肖亞非表示,東莞地處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是內地唯一一個被三個世界級都市(香港、深圳、廣州)包圍的城市。東莞立足製造業這一立市之本,堅持「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的定位,致力於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目前全市已規劃建設了松山湖、濱海灣、水鄉新城、粵海銀瓶四大發展平台,以及水鄉數字經濟、松山湖生物醫藥、深莞新一代電子信息、銀瓶智能機器人、東部高端智能製造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力承載優質高端項目,強化創新發展動力。望各位院士持續關注東莞、指導東莞、助力東莞,在發展道路謀劃、前沿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培養等方面,與東莞開展更緊密的合作、結出更豐碩的成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AI+医疗」探索智慧医疗新赛道
今屆院士峰會聚焦信息技術與生命健康,其中「AI+醫療健康領袖峰會」 邀請了多位國內外AI、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AI+醫療健康領域的知名企業代表,分享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醫療器械、醫學影像、手術機器人等領域最新的技術進展和產業應用成果,探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的交叉融合發展,推進AI+醫療健康成果的研發、轉化與應用,洞悉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發展的問題與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潘雲鶴在作主題為《我國醫學裝備智能化的發展趨勢》的報告時表示,大數據智能用於讀片是一大趨勢,AI讀片系統(醫學影像識別)系統快速崛起,正在形成一個大產業;趨勢二是大數據智能+醫療裝備正在中國出現;趨勢三是人機融合增強智能的醫學裝備出現;趨勢四是跨媒體智能的醫療產品出現,比如盲人眼鏡給使用者導航;趨勢五是群體醫療健康系統正在形成。記者了解到,會上還進行「AI+醫療健康的中國實踐」的學術研討。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瑞華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整個腫瘤學的發展會產生相當重要的作用,其中人工智能輔助內鏡診斷,這將大大提高診斷的效率。阿里雲副總裁謝維也表示,AI將進入醫療領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是東莞未來重點發力的五大新興產業之一。據悉,目前東莞已形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區為核心的生物醫藥企業集聚區,在松山湖聚集的生物技術企業超過260家。8月13日,國內首台自主研發的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在莞成功研製,這是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癌症治療手段之一,實現了內地抗癌技術發展新突破。
在人工智能和醫療健康的深度融合方面,東莞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將診療卡、居民健康卡功能加載到社保卡上,實現了「多卡合一,一卡通用」。此外,位於松山湖的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會同東莞市衛生統計信息中心,建設了「東莞健康雲及健康大數據平台」項目,已接入全市40家醫院數據,採集了800多萬份東莞居民健康檔案等。依託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轉化體系,東莞已為實現人工智能和醫療健康的深度融合發展做好鋪墊。
IBT十大創新成果在松山湖尋﹁婆家﹂
今屆院士峰會着力提升生物醫藥原始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轉化能力,推動大灣區生物醫藥科技和產業協同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廣東先後印發實施《關於促進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基於此,今屆院士峰會特別關注新藥創製和轉化醫學、中醫藥創新發展,重點梳理了包括乳腺癌生態學說機制和免疫治療研究成果(宋爾衛院士團隊)、源於中藥梔子的抗老年癡獃候選新藥IMMJNU-018(姚新生院士團隊)、非脫細胞基質類新型膠原基角膜再生修復材料的個性化仿生構建及臨床應用研究成果(王迎軍院士團隊)、腫瘤全生命周期診療應用平台(王紅陽院士團隊)、雲式無菌空氣淨化器(侯立安院士團隊)、全自動高通量新冠抗體檢測儀(趙宇亮院士團隊)、碟式芯片系統及檢測移動實驗室(程京院士團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柚皮?(中山大學蘇薇薇教授團隊)、超靈敏柔性觸覺傳感器(南方科技大學郭傳飛教授團隊)、防治中風後遺症、血管性癡獃和帕金森病的烏參醒腦丸成果項目(廣東藥科大學貝偉劍教授團隊)等最具代表性創新成果在現場發布,促進有明確產業化前景和產業化資源需求的成果、項目與投融資機構進行對接。
在重大創新成果發布後,宋爾衛院士、姚新生院士、王迎軍院士、王紅陽院士、蘇薇薇教授、郭傳飛教授、貝偉劍教授等院士專家團隊代表現場進行項目路演,攜重大創新技術成果尋找「婆家」。
在發布會及路演現場,東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表示,東莞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通過布局重大基礎平台、建設科技創新平台、發展創新主體、集聚高端人才等措施,逐步構建起全鏈條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創新離不開人才支撐。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需要院士專家的大力支持,歡迎院士專家團隊把重大創新成果帶到松山湖來,帶到東莞來。
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雙輪驅動」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當下,東莞松山湖已獲批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而峰會期間揭牌成立的「廣東院士聯合會東莞中心」正是為松山湖科創發展送來「及時雨」。
據悉,廣東院士聯合會作為全國第一個也是全國唯一的由院士自主發起、由院士自願組成的科技社團,截至目前,會員院士已經達到276名。自2018年廣東院士聯合會與東莞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在辦好辦實院士峰會、推動院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進一步深入推進會、市合作,雙方共建廣東院士聯合會東莞中心,充分發揮廣東院士聯合會在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作用。
除了引智,項目合作則更接地氣。當天舉行簽約的項目包括廣東院士聯合會與東莞理工學院、范滇元院士團隊與廣東僑盛防偽材料有限公司、廖萬清院士團隊與綠瘦健康產業集團、劉煥彬院士團隊與廣東薩米特陶瓷有限公司及成會明院士團隊與深圳烯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簽約。推動院企合作,更高層次地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支撐企事業單位創新發展是廣東院士聯合會的重點工作。本次簽約涵蓋了會校合作、產學研合作等。
走讀松山湖領略科學城之美
深秋的松山湖,煦日和風。美麗的松山湖,需要走近才能更好感悟。4日,院士一行共同走讀松山湖科學城,領略松山湖科學城科技、人文、生態之美。
目前,松山湖高新區正經歷由「園」變「城」的發展階段。松山湖科學城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主體,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醫療健康五大產業開展源頭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松山湖生態城市科普館成為院士一行走訪的首站,展廳集中展現松山湖高新區的交通區位、生態環境、產業基礎等,對於園區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發展成果也有較為詳盡的介紹。
「松山湖科學城有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等大科學裝置,這要與光明科學城有機聯動起來,形成優勢互補,相信會有更好的發展!」曾慶存表示,雖然自己是第一次來到東莞,但對這座城市印象深刻,東莞與其他城市不一樣,很有活力。
隨後,走讀團來到科普館的未來展望廳。展廳以270度環繞式U型LED演示大屏、松山湖全域實體模型、舞台燈光系統、音效系統多位一體,展示園區生態、人文、產業等方面內容,帶給院士們沉浸式觀展體驗。「美極了!」,《科技創新與品牌》雜誌社社長宋文芳在現場發出這般感歎。看到屏幕展示松山湖高新區全貌時,李國傑院士連忙拿出手機,讓記者給自己拍張照,記錄下這一刻。李國傑院士表示,每年自己一半的時間在北京工作生活,另一半的時間就在東莞工作生活,於「中科院雲計算中心」指導科研工作。來到松山湖近10年,他已經適應和喜歡在這裏工作和生活。
歐式建築,小橋流水,紅色火車,院士一行離開科普館後來到華為溪流背坡村。「雖然在東莞工作生活有一段時間,但一直沒有機會來到華為歐洲小鎮。這裏很漂亮,不是景區,勝過景區!」李國傑院士說。
謝先德院士表示,此前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一職時,為選址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幾年前曾多次來到松山湖高新區,一直關注東莞的發展,感覺對比起幾年前,這裏變化巨大。「特別是參觀溪流背坡村後,感覺這裏的科研創新氛圍濃厚。東莞已經逐步改變原來『三來一補』的模式,走上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實際發展情況比我預想的還要好!」謝先德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