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薛永恒:把握灣區優勢推動技術轉移 將港轉化成國際創科中心
2020-11-10 03:05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珮如報道:發展創科產業已經成為特區政府重要政策之一。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報告指,本港大學基礎科研成就卓越,惟技術轉移則顯薄弱,建議加強本港院校技術轉移能力,締造蓬勃的科創生態。對此,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指,政府一直不遺餘力推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未來香港應要更加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優勢,將香港轉化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創科人才資助額每年增至800萬

 昨日,薛永恒於團結香港基金線上發布會致辭稱,特區政府一直關注知識轉移及商品化項目,透過創科基金向產、學、研持份者提供財政支援。他指,截至9月,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已為293間初創企業發出共2億元資助。為鼓勵更多創科人才,當局今年度將加大相關資助額,由每年400萬元加碼至800萬元,於這5年期間,令本地創科企業數量增長2倍,創科就業人數增長4至5倍。他強調,特區政府將不遺餘力,繼續透過注資積極推動上游研發,鼓勵中游知識及技術轉移,促進更多下游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

 薛永恒又指,自己剛於北京、廣東及深圳與國家不同部委及省巿政府討論相關題目,認為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城巿,在科創發展上需要人才匯聚,未來香港應把握大灣區發展優勢,將大學技術轉移及商品化,共同努力用好本港國際化、自由化,特別是「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將香港由以往較注重金融、物流的城市,真正轉化成國際創科中心。

 港高校知識產權收入不及牛津1/7

 據團結香港基金發布的《搭建技術轉移大橋 構築科研創新基地》科技創新研究報告指,儘管本港大學基礎科研成就卓越,但技術轉移一環薄弱。去年數據顯示,本港所有大學的知識產權收入合計為1億港元,尚不及一間牛津大學的七分之一,本地所有院校的衍生公司總數亦僅達牛津大學大約一半,故難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具有重大社會及經濟效益的產品及服務。

 為此,團結香港基金提出7大政策建議,包括:優化評核框架,並將撥款分配與大學表現掛,以培育大學的知識轉移文化;增加研究人員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靈活性與選擇,以提升知識產權的流動性;透過技術轉移辦公室和技術轉移聯盟促進大學研究商品化,大學應邀請更多專業人士,如商界領袖及投資者,加入技術轉移委員提供多元專業意見;加強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除了為驗證技術可行性及開發產品原型提供無條件資助外,加設第二階段;善用未來基金,提供耐心資本和「深科技」投資策略,以培育本地衍生公司;成立一個高層次的科學和發展辦公室,為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提供意見制訂公共研發撥款的整體策略;將九龍灣行動區發展為世界一流的創新園區,將新成果轉化落地。

 大學冀放寬研究員校外執業限制

 發布會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建言,放寬研究人員校外執業的限制能增加從事技術轉移工作的靈活性,有效推動更多研究人才參與科研商品化,發揮香港的科研實力。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提出,改善大學技術轉移的評核框架及關鍵績效指標,能加強院校對技術轉移的重視程度,促進大學之間的良性競爭,共同構建一個蓬勃的技術轉移氛圍。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及經濟發展研究主管水志偉指,政府近年為發展科創加大投入,但較集中在基礎研究。若能填補應用研究及市場之間的技術轉移缺口,把本港頂尖科研成果落地商品化,將為經濟發展找尋新出路。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岳昕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