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疫境自強】迎難而上轉型升級 港商疫市闖出一片天
2020-11-22 23:40    香港商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全球經濟,香港各行各業大受打擊,不少企業瀕臨破產倒閉邊緣,但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依然有企業靠靈活變通突圍,成為疫市贏家。本報訪談了數位企業代表,包括港人熟悉的家電品牌德國寶的創辦人陳國民、大灣區經營民辦商科高等教育的中汇集團(382)CEO廖伊曼、做鐘表的金寶集團董事長李秀恒、擁有3000家會員企業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等,談談如何疫市自強,積極轉型。香港商報記者姚一鶴

  本港零售數據連跌多月,德國寶卻在逆市中脫穎而出,陳國民表示,幸好順德廠房早在今年2月11日已經復工復產,並且因應疫情迅速推出多款防疫產品,比如空氣清新機,負離子等產品,市場反應相當理想。

  陳國民介紹稱:「比如私家車司機較多不會戴口罩,車內的清潔亦非常重要。我們推出防疫抗菌的便攜淨化寶(PUP-100),就可以一定程度解決這樣的問題。」

  因應疫情靈活生產

  德國寶是做自家品牌為主,OEM(代客加工)佔很少,雖然整體出口情況較去年下跌8%至10%,主要是歐美地區下跌,但不算太大影響,對於美國針對香港的制裁措施,幸好德國寶沒有做美國市場,所以沒有太受影響。至於出口較多的東南亞,德國寶一些特色廚具如燒烤爐、光波爐等多了人購買,加上疫情令市民減少去食肆,多了人在家煮飯,一些家庭小電器很受歡迎銷量倍增,足以彌補損失,故在疫情下,德國寶不但沒有解僱員工,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拉上補下整體小家電的零售額還上升。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致力促進香港工商業發展,吳宏斌指出,這場疫情讓許多企業生產變得更具彈性,經歷了疫情,靈活變通地生產,開啟了一個新的模式。

  吳宏斌指出:「之前香港很多行業太過依賴遊客,如今因為社會事件加之新冠疫情,遊客數量激減90%,所以大部分零售業、餐飲業等都受到嚴重打擊。但一些能因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公司,比如生產消毒藥水、生產一次性護具的企業經營情況就比較樂觀,另外,一些經營烹飪食品的企業銷售也不錯,這也都是源於疫情期間,很多市民不敢出去吃飯,留在家煮食。」

  挑戰促進轉型升級

  李秀恒認為,中小企尤其要把握機遇,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轉型,「由於人的生活方式出現變化,例如原本公司開會都是面對面進行,如今卻變成了隔空開會。」他相信諸如此類的變化,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開拓一個新的領域。

  李秀恆指出,這次疫情會帶來新商機,比如衛生產品,包括餐具、坐墊等一次性的產品都受到普遍關注,經營模式出現改變,比如遠程會議、感應水龍頭、紅外線按鍵,再到外賣餐飲及生活品app,也在這次疫情中凸顯出來。他又告訴記者,自己就有一個朋友,原本是做嬰兒紙尿褲的,但疫情期間改做口罩、一次性內衣褲,成功的轉型讓企業在疫情期間不但沒有虧蝕,反而大賺。

  吳宏斌認為,企業品牌應豐富自身價值,比如爭取海外市場,打響內地知名度,讓更多人認識,「據我了解,比如做衛生用品的廠家,因為國際疫情還在持續,所以沒有把市場定位單純局限於本地。」吳宏斌建議廠家嘗試將產品推廣到國際市場。

  網購市場近年發展蓬勃,疫情固然使網購加速發展,廠商會也致力在本地推動網上銷售,幫助企業共同渡難關,據一些企業反饋,效果還是相當很不錯的,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很多市民不敢外出,就選擇通過網絡購置一些生活用品,相信疫情之後,網購作為企業銷售途徑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互聯網產業成疫市大贏家

  疫市下最大贏家,可說清一色是電腦互聯網產業的企業,以下列出主要贏家行業:

  電腦生產商

  由於全球眾多困在家中宅經濟,無論工作或上學都要上網,結果全家人都爭住用電腦,根本不夠電腦用,全球許多家庭不得不多買幾台電腦或平板電腦等裝置,所以今年電腦用品熱銷,論最大贏家首推蘋果,該公司的MAC電腦、iPad、iPhone均大賣,相比之下,個人電腦(PC)方面銷量增長亦可觀,聯想(992)近日公布,由11月1日起至11日「雙11」,聯想全網銷售額便突破63億元人民幣。

  網上購物平台

  無論內地網購平台淘寶或美國的亞馬遜今年都大豐收,亞馬遜截至今年9月的季度淨利達63.31億美元,按年升了近2倍,過去一年亞馬遜股價便大升了82%,除了這些超市式的網購平台,許多生產商都拋開中間商,改為透過網絡直接把產品賣給消費者,最經典的例子就是電動車特斯拉,直接在網上購車。不少本地購物平台,例如香港的港視(1137)網上購物平台HKTVmall,今年訂單逆市激增更急於增聘人手。

  網絡外賣平台

  全世界為減少民眾社交接觸,要求民眾多留在家,甚至限制居民不能外出用膳,令外賣服務平台生意爆升,內地外賣平台巨頭美團今年生意多到應接不暇,股價長升長有,而原本不少本港食肆對外賣平台都頗為抗拒,但疫情下,外賣平台卻成為本地食肆救星,如Deliveroo及UberEAT的訂單數目急升逾倍,更有不少失業人士投身外賣工作,據了解,本港Deliveroo便增聘約1000名司機負責運送食物。

  影視串流平台

  居家令下民眾被迫留在家中,沒辦法外出看戲,唯有齊齊在家「煲劇」自娛,美國熱門影視串流平台如Netflix、Disney+及亞馬遜Prime影音等,今年用戶數量都大增,由於用戶太多Netflix更一度被迫把網絡流量調降,以減輕網絡負荷。至於內地影視串流平台如百度旗下的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以及新興的bilibili今年用戶數量增長可觀。當前網上影視串流平台快速崛起,大有可能取代傳統電影院成為電影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網絡視像會議工具

  不少企業容許員工在家工作(WFH),眾多學校要求學生在家學習,令網絡視像會議工具爆紅,各員工透過視像鏡頭在家進行會議,或讓教師學生「停課不停學」。視像會議軟件平台Zoom一鳴驚人,全球用戶暴增數十倍,另一視像會議程式GoogleMeet使用量亦大增,微軟亦大力推廣旗下TEAM軟件,齊齊搶佔這個市場。

  雙循環助內地騰飛 中汇辦教育突圍

  新冠肺炎疫情下,能保持盈利有增長的企業市場上並不多見,教育產業板塊相信是其中之一。中?集團(382)旗下有5間國內外學校,包括華商學院、華商職業學院、澳洲GBCA學院、澳洲EIA學院及新加坡EIS學院,在校學生達35453名,早前中汇集團公布截至8月底止全年收入,按年上升13.6%,至約8億元(人民幣,下同),純利達3.09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率達38.6%,疫情期間中汇集團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期內經營成本更加減少了。

  中汇集團投融資及投資關係部總監印國庭解釋,因為疫情期間,學生大多在家學習沒有住在宿舍,反而令公司營運成本減少了,事實上,相比開工廠經營生意,學校的現金流很充裕,做廠生產貨品交給買家,通常要幾個月後才找數,廠家要支付員工薪酬、要交租金,又要找數給供應商,故現金流好緊張,十分依賴銀行融資。

  相對由於學校是預收學生一年學費,故學校現金流充足,可以說融資毫無壓力,而且收了學費後才因應學生數目來調配支出,財政收支容易控制,也容易預測,而中汇集團旗下3間在大灣區的院校,由於地理位置上接近,不少教學資源可以共享,從而大大減輕營運成本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中汇也是少數按季度出業績報告的上市公司,頗受基金業界歡迎,近期該公司更入選明晟MSCI中國小型指數成分股,將在今年11月30日生效。

  事實上,疫市對教育股更有利,因為宏觀經濟環境不好,反而更多人願意投資自己再進修,中汇集團旗下幾家學院近年學生數目持續增長,過去一年學生人數便增加了7.3%,中汇集團管理層預計學生數目在未來幾年可保持穩定增長,有信心明年收入可保持增長三成的水平。

  冀望教育貢獻大灣區

  中汇集團CEO廖伊曼指出,中國未來要發展人才最關鍵,而職業教育培訓對栽培人才很重要,中?集團希望為國家培育出多些高端、國際化及實踐應用型的人才。據她介紹,現時集團的商科、新媒體及大健康專業學科十分受歡迎,其中尤其以大健康專業收生增長最為理想,去年該學系收生200餘人,今年急升至千餘人。

  今年5月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政協會議時提及:「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汇集團管理層強調中汇一直緊跟國策,而公司業務正好符合國家近期提出「內循環和雙循環」,集團旗下的內地職業教育,即是「內循環」;而集團在海外自辦學校引進國際學生,和內地學生享受國際化教育,也稱得上是「雙循環」。深信緊跟國策方向發展,企業未來能迅速壯大。

  廖伊曼表示,中汇集團在大灣區深耕,希望在大灣區開設的商學院,未來能成為媲美世界頂尖的WhartonSchool(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著名商學院。冀望為大灣區發展作出貢獻。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蔣璐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