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中華總商會成立120周年,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顧問袁武也在雙甲子之年接棒上任,擔任新一任會長。作為元老級人物,不論是上世紀60年代的引流東江水、1997年香港回歸,還是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袁武對中總發展歷程中的輝煌往事如數家珍。他鼓勵年輕人發揮創意,敢於拼搏的精神,抓住一切機會,在新時代積極發聲,塑造一個更好的世界。香港商報記者呂明霞
牽線搭橋引入東江水
「中總自1900年成立以來,幾經改名,依然堅持為香港市民及工商界謀福利,不論是華商公局、香港華商總會、還是現在的香港中華總商會,都將愛國愛港的宗旨放在首位。」袁武特別提到1963年香港旱災和引入東江水的點點滴滴:「我們都說飲水思源,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並不像現在24小時供水不斷。那時候香港面臨人口急速膨脹的問題,又在1963年遇上了百年一遇的旱災,港英政府施行食水管制,每4天才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小時,市民生活陷入缺水的困境。港英政府最後向中國求助,輸入東江水保障香港用水。中總在其中擔當了牽線搭橋和保障工程順利進行的作用。」
如果翻閱歷史資料,就能看到制水時期排着長龍拎着大水桶的老老小小,稀鬆平常的用水自由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物資匱乏的年代,接到香港求援信號的內地也剛剛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依然在第一時間承諾保證香港同胞共渡難關。「當時的廣東省省長陳郁立允許港方在珠江口汲取淡水,每天免費供港2萬噸自來水。周恩來總理更是批示巨資興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這項工程在短短9個月裏順利完成,香港有了穩定供應的東江水,並在80年代實現了24小時供水。」
擔當橋樑紐帶作用
袁武講起這件事,依然感慨地說:「正所謂東江之水越山來,中總在香港發生的每一件歷史事件中,都擔當溝通的橋樑紐帶作用,包括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中總的多位成員擔任香港特區預備工作委員會和籌備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等職務,對香港的平穩過渡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本身是籌委會委員的袁武回憶道:「那個時候,我們一共有60位成員籌備回歸事宜,代表團四度訪京,就香港問題交換意見。最忙的時候,籌委會的成員每個星期都要穿梭深港不停歇地開會,一次都沒缺席。」正是對國家和香港發展不遺餘力的貢獻,中總許多元老級人物如霍英東、曾憲梓、陳有慶等都備受矚目和愛戴。如果步入中總會所5樓,就能看到會長霍英東的半身像,以及滿牆歷屆會長和會員的照片,袁武的面孔也清晰可見。
創科為年輕人提供新機遇
2020年對每一個香港人來說,都是難捱的一年,不論是分隔兩地的跨境家庭、被迫失業的打工仔,抑或是初出校園的畢業生,都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各尋出路。在此時擔任新一屆中總會長的袁武,也憂心持續低迷的香港經濟,回憶起疫情前熙熙攘攘的香港街道、雲煙繚繞香味撲鼻的市肆和購物旅遊的內地客,袁武認為現在的香港少了人流和人氣:「救市的首要前提是確診清零、推出港版健康碼並強制全民檢測,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國家『內循環』發展大局中。」
剛剛過去的雙11購物節上,天貓4982億元人民幣成交額再創新紀錄,足見內地強大的購買力和購買慾,而香港的電商發展剛剛起步,連參與市場分一杯羹的實力都有待提高:「不過也不必過分擔心,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發展必然。以回鄉證來說,之前這個證件只能代表身份,現在港人可以憑回鄉證開戶、看病,更加落地解決了港人的生活問題。香港只要繼續保持自身在金融、專業服務、物流航運方面的優勢,並抓住創新科技的機遇、特別是加強深港合作,定能坐上新時代發展的快車。」
袁武特別鼓勵香港年輕人打開視野、放眼內地:「如果就業難,找找香港的大型國企,比如華潤最近在港招聘2000人,機會難得;如果地方窄,就回內地創新創業,比如香港科技大學孵化的優質企業大疆(DJI),落地深圳迅速成為科技龍頭,享受到年輕城市對科技人才的包容開放;如果破局難,就多拼搏多發聲,未來的世界總會是年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