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蘇仲平見證尖沙咀變遷
2020-12-14 01:43    香港商报
 

 「我們的理事長一年365天雷打不動來會堂上班,所有尖沙咀的居民都認識他啦!」一位老人健步如飛,跟在後面的記者和秘書只能加快腳步。他就是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理事長、尖沙咀區首屆民選議員、今年90歲的蘇仲平。他說話中氣十足,日前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的中醫診所、社區會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對尖沙咀片區發生的歷史事件如數家珍。

 香港商報記者 呂明霞

 位於購物鬧市區的尖沙咀街坊福利會與九龍公園、清真寺、重慶大廈等著名景點為鄰,67年來長久佇立在此,見證了不少歷史往事。上世紀五十年代,身為尖沙咀區首屆民選議員的蘇仲平,致力於改善社區環境,深得居民愛戴。

 社區互助成傳統

 在任期間,蘇仲平多次深入社區走訪,就實際問題向政府提意見。他依然記得1953年石硤尾六村火災時的救助實情:「處在殖民時代的香港政府沒有區議會、教育局、醫管局等,完全由華民政務司統籌社區工作。發生六村火災之時剛好是香港人口暴漲時期,嬰兒潮和移民潮導致用水用電隱患,那次大火波及5萬多人。發生火災後的第二天,一個由深水街坊福利會為主幹的賑災組織迅速成立,幫助香港各界與政府一同安排救濟物資、災民安置、賑濟籌款等活動。」各類街坊會幫助社區居民是早期香港沿襲至今的傳統,在幫助少數族裔融入香港和爭取居港權等方面也貢獻良多。

 協助各方融入香港

 「尖沙咀附近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重慶大廈。」大廈落成初期,本想發展成引領潮流的混合型發展項目。但到了70年代,由於管理不善,印度、非洲、東南亞等地背景可疑的人來這裏做生意,重慶大廈變成魚龍混雜的地方,也正因此在保安、衛生等方面常常出事。舊時香港依然保留「來了就是香港人」的包容性,對少數族裔亦持開放態度,街坊會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香港,聆聽他們的訴求,協助他們與政府溝通,逐步解決道路安全和通風問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通過各種渠道偷渡來港的內地人越來越多,一個歷史名詞「水上新娘」應時而生,如果觀看許鞍華的電影《千言萬語》,也能窺見宏大歷史下每一個鮮活個體的命運。「1984年左右,近千名由內地嫁給香港水上居民的女性來到香港,因沒有合法身份,她們如果離開船隻上岸,就屬於非法入境者,這樣的生活有諸多不便,特別是打風天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街坊會了解到這個情況後,積極與港英政府溝通,先後給予她們居住權。」蘇仲平回憶起十多年前的往事,也感慨時代巨變下的香港命運。

 精力充沛永不言休

 如今,隨時代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尖沙咀坊會在社區內的作用也逐漸發生轉變。例如大會堂常舉辦各類文化表演活動,豐富居民生活;轄下的松柏鄰社活動中心提供護老、社交及康樂活動,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協助行動不便的老人購買抗疫物資。

 經歷過風風雨雨的理事長蘇仲平,依然堅守崗位,當問他如何做到90歲時依然精力充沛時,他說秘訣就是工作,永不言休。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的我也到耄耋之年,香港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青少年教育也有待進一步提高,我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黃逸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