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湖南東部的株洲,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在「一五」「二五」時期被國家選擇作為全國8個老工業基地之一進行打造,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株洲雖因工業而興,也一度因工業而困,2003年、2004年,株洲曾連續兩年被戴上「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十多年時間裏,株洲華麗轉身,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今年又獲評「中國綠水青山典範城市」。
「1至11月,株洲市優良天數307天,優良率91.6%,同比上升12.3個百分點。」株洲在11月22日提前39天實現「藍天300天」年度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水環境質量穩步達標,生態文明建設的「株洲實踐」又一次吸引海內外目光。文新征 劉春林
多措並舉打贏藍天保衛戰
「這是幾十年前的清水塘!」株洲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湘東指?工作室牆上的一張黑白照片說。
照片上的清水塘煙囪林立,天空中白霧繚繞,讓人感覺有些窒息。
「當時我們廠裏擁有亞洲第一高煙囪,大家都引以為榮,每天一看到煙囪冒煙心情就美美的,覺得這樣就是繁榮,有生產有效益。當時好多外地人要特意來這裏參觀到處林立的煙囪。」張湘東說。
張湘東是株洲化工廠的職工子弟,從小在清水塘長大。上世紀70年代末,張湘東成為株洲化工廠的一員。因為負責工廠文宣工作,他漸漸迷上了攝影,用鏡頭記錄了大量與工廠有關的畫面。
在他最初幾十年的鏡頭裏,清水塘工業基地始終籠罩着一層灰蒙蒙的色彩。
隨着株洲全面啟動綠色轉型,清水塘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張湘東鏡頭下的清水塘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藍天白雲」。
為奮力打好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株洲市一舉將261家企業全部關停退出,一座生態文化科技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張湘東說:「清水塘大規模搬遷改造期間,也有不少職工不理解不支持,他們對工作生活多年的工廠有太多不捨,但在有關部門的宣傳教育下,慢慢明白改善環境才能造福子孫後代。特別是近兩三年,清水塘天藍水綠了,老職工們感覺幸福指數比以前更高了,都認為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整體「清零」了工業污染物排放,換回了株洲的藍天,是實現「株洲藍」的關鍵一役。
與此同時,株洲全面打響藍天保衛戰。
完成水泥行業特別排放限值升級改造、在湖南省率先完成黃標車治理淘汰工作、鋪設揚塵網、種植草皮、多部門聯合散煤執法、全面加強餐飲油煙污染整治……
株洲在控塵、控車、控排、控燒、控煤等「五控」方面下功夫,力促環境空氣質量華麗蝶變。
株洲市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19年的280天,空氣綜合指數連續6年實現「連年降」。
「聚焦藍天300天,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今年4月,株洲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暨生態文明建設電視電話會議,為全市2020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鎖定目標。
「截至11月,株洲市優良天數同比上升12.3個百分點。」這意味?,2020年株洲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2019年至少要增加27天,在連續多年提升空氣優良率的基礎上再上一層樓,難度可不小。
打贏藍天保衛戰,株洲市有關部門並不是「看老天臉色」,而是通過一項又一項細緻的工作推動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朝「藍天300天」穩步邁進。
「藍天保衛戰考核佔到了株洲市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權重分的40%,《株洲市2020年「藍天保衛戰」考評辦法》,對各級各部門制定『量身打造』的考核計分細則,實行月調度督辦、月考核扣分、月通報約談,扭轉環境空氣質量不佳的被動局面。」株洲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株洲市已與周邊城市建立了大氣污染互動協防機制,相繼簽訂《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框架協議》《長株潭及岳陽、常德、益陽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聯防聯控合作框架協議》,不斷擴大聯防聯控範圍。
「株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早達成湖南省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的優良率達到80%以上考核目標,刷新了2013年以來實施國家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以來的最好成績。」株洲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毛亞文說。
聚焦全域二類水「碧水攻堅戰」顯成效
「空氣優良天數已經超過300天,今年還將順利實現『全域II類水』的目標。」株洲綠色戰役捷報頻傳,株洲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市社會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來,株洲連續實施湘江保護和治理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冶煉、化工、煤炭、鋼鐵、建材等一大批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大幅退出。
截至2019年底,株洲市「一江兩水」中,湘江和洣水水質已經穩定提升至二類水,僅有淥水有4個月仍為三類水質。
株洲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實現「全域二類水」的目標,關鍵在於改善淥水水環境並提升其流域水質。
為實現這一目標,株洲重點了打造了多條示範河段,通過河道清淤、控源截污、打造沿線環境等系列舉措推進水生態保護。
瞄準水清河暢,株洲全面推進防洪堤防達標提質建設、堤防岸線整治、排污口整治、城鄉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整治、清理亂佔、亂採、亂堆、亂建等六大行動。
在推進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過程中,各地創新舉措不斷湧現。
株洲淥口區,針對農村人口相對分散的特點,當地已探索出在居民房前屋後建設單戶式或聯戶式微型人工濕地的方法,使得農村污水得到有效處理。
株洲市生態環境局淥口分局總工程師王曦介紹說,這一模式佔地面積小,主要利用地勢自然落差建設,全程無動力介入,運維費基本為零。生活污水在管道的導引下,有機物經過厭氧池發酵,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其餘含氮、氨的水體腐殖質等進入濕地,被根系發達、吸收能力強的美人蕉「過濾」,一套流程下來,水由濁變清。
「一年打理一次就行了,有了人工濕地,現在不僅環境更美了,生活質量也提高了。」淥口區南洲鎮橫江村村民胡小成說。
積小步而成千里,通過對河流水體 「一條一條」的清,株洲水生態環境由此得到明顯改善。
株洲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11月淥江水質由III類提升到II類,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質持續保持或優於國家Ⅱ類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記者手記】良好生態為株洲帶來更多機遇
作為一個典型的老工業城市,株洲積極探索轉型升級路徑,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城市到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徵的生態宜居城市的蝶變。
更難得的是,株洲成功實現穩增長和優環境「兩不誤」。經歷了去污染、去產能的陣痛後,株洲全力打造中國動力谷,構建了具有株洲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株洲的工業實力仍在,經濟底氣十足。
天更藍了、水更綠了、空氣更清新了,老百姓的獲得感提升了,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株洲堅持綠色發展之路,不僅成為湖南省環境質量改善最大、最明顯的地區,環境變化之大,在全國也走在前列。
株洲的「綠色實踐」再次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工業污染城市邁向生態宜居城市,株洲的華麗大轉身值得我們喝彩。
「藍天300天,全域二類水」順利實現,株洲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實現新進步。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為城市發展帶來更多空間,「十四五」期間,株洲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