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吉林省五年鑄就糧食品牌「中國範」
2020-12-26 02:41    香港商报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省時,提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日前,由吉林省糧食和儲備局、吉林省政府駐深圳辦事處主辦,香港商報社協辦,吉林省和平大戲院承辦的2020吉林大米暨吉林鮮食玉米深圳推介會,以「鵬城萬里,吉米飄香」為主題,通過「春種」「夏耘」「秋收」「冬藏」四個篇章,鮮活展現了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的品牌化發展歷程。吉林省糧食和儲備局副局長劉紅霞以《喜看稻菽千重浪,「糧」全其美萬里香》為題,分享了吉林優質糧食品牌建設的發展成果和展望。會上還介紹了商報調研、編纂的《米說吉林——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建設調研報告》一書,對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實踐進行深層次價值挖掘和理論化總結。該書在本次推介會首發。本次推介會是吉林糧食公用品牌全年推廣的收官之作,標誌着吉林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全力推動品牌化發展戰略的初戰告捷,標誌?以吉林大米為引領的吉林糧食品牌化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五年厚植 終成吉林糧食品牌化發展豐碑

 從「春種」「夏耘」到「秋收」「冬藏」,本次推介會表現了吉林糧食人用豐收撫慰心靈、以美味犒勞生活的美好願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吉林糧食「白金名片」吉林大米、「黃金名片」吉林鮮食玉米公用品牌建設的砥礪前行,特別是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吉林糧食人用五年的春夏秋冬,為中國糧食品牌化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並做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的重要指示;2016年12月,吉林大米首次亮相深圳,中國糧食協會副會長、大米分會理事長?建偉在會上將吉林大米定義為全國供給側糧食改革的「鮮活樣本」;2017年6月,在外交部「精彩的吉林」全球推介日活動中,王毅外長盛讚吉林大米「比日本的還好」;2018年,吉林大米在浙江開啟了「從產區到社區、從田間到舌尖」的直通車;2019年,吉林大米走進香港,依託香港世界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化窗口地位,擴大品牌影響力;今年,面對疫情之下被重塑的新消費形態和被催生的新商業模式,吉林大米更加注重品牌傳播變革、市場渠道的創新和互聯網思維的運用,推出「雲推介」,持續深耕浙江、上海、福建、北京、粵港澳大灣區等主銷區……

 劉紅霞介紹說,近五年來,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始終將「好吃、營養、更安全」作為進階目標,整合資源要素,實施公用品牌引領戰略;整合生產要素,實施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整合渠道要素,實施營銷模式創新戰略。圍繞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五個一」工程,樹品牌、建聯盟、制標準、搭平台、拓渠道,持續深化產業體系、質量體系和營銷體系構建,趟出了一條以品牌建設引領和賦能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糧道,也創造了一個品牌影響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國內全省域單品類區域性農產品公用品牌快速崛起的奇跡。

 目前,吉林大米已經形成了以核心品牌為引領的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品牌矩陣,每年帶動農民增收10億元以上。今年,該省將吉林大米成功經驗「複製」到吉林鮮食玉米,已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產品遠銷16個國家和地區。

 創新糧道 吉林大米力塑糧食品牌化規律

 從2015年開始,香港商報以「飯碗江湖大,一米定乾坤」的高度,持續關注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在此基礎上,《米說吉林——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建設調研報告》一書,首次從理論層面總結了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建設實踐的內在規律。書中觀點認為,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實踐所呈現的創新體系,符合中國農業經濟的現實國情,具有普遍參考價值。

 本次推介會上,香港商報分享了該書呈現的主要調研成果。

 定位中高端的吉林大米品牌,首要秘訣就是產地價值顯性化,使消費者對吉林大米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有了顯著認知,並在品牌體系建設上使標誌產區成為品牌獨特的符號化信息。在鎖定標誌產區與稀缺性的同時,吉林大米在品牌具化到品種層面做了業內首次嘗試。精準鎖定了市場熱銷的四個品種:「吉林圓粒香」「吉林稻花香」「吉林長粒香」「吉林小町」。這些標誌品種,第一次告訴消費者,他們所吃的吉林大米是什麼品種、有什麼特點,徹底將吉林大米從泛泛的東北大米這個龐大品類中分離出來。

 產品質量就是品牌生命。吉林大米之所以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除了優越的自然條件、科技加持的品種優化、嚴格的質量標準與管理體系,更主要的是大米加工企業以品牌為引領,在「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的生產全過程,下足了工夫,優秀企業更是不惜做到極致。龍頭企業通過流轉農民土地,建立品牌專屬的水稻種植基地,並採取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栽培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六統一」的管理方式組織生產,為創建吉林大米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用品牌是區域農業的天空,公用品牌運營是一棵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的參天大樹,是企業品牌的運營實體。吉林省糧儲局圍繞吉林大米公用品牌,組建種植聯盟、銷售聯盟、科技聯盟、金融聯盟等,推進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實體化、市場化、網絡化、規模化、資本化,全鏈條賦能企業品牌發展,推動了企業品牌的快速成長。

 2018年以來,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建設不僅在戰略上高屋建瓴,也在具體營銷實踐推進中切實有效地幫助企業發展,從而建立公用品牌的戰略支撐點,初步形成了實體化、市場化、網絡化、規模化、資本化等「五化」格局,以及向企業品牌高效賦能的全新機制。主要表現在:一是創新建立多元化渠道網絡。推動企業品牌進入主流商超、連鎖店;打造權威、便捷的吉林大米交易平台——吉林大米網;推動吉林大米品牌直營店建設,開展「吉田認購」私人訂製新營銷等。二是健全立體化的品牌傳播網絡。三是強化針對企業品牌發展的綜合服務保障能力。

 如今,吉林大米已不只是一個成功的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而是一個集中國農業理想、責任、情懷、堅持於一身的地域人文品牌。吉林大米塑造的糧食品牌化發展規律,既是引領吉林更多優質糧食跨入品牌化時代的方向,也是中國農業品牌化新糧道的方向之一。

 《米說吉林——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建設調研報告》連載(1)

 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建設引領產業規模化

 做有價值、有市場前景的主糧品牌,規模化是前提之一。

 人們通常將要素非集約化的小農經營形態視為規模化的障礙。在中國,這是一個難題。吉林大米是一個主糧大單品,將目前1300萬畝土地高度集約化當然可以讓問題迎刃而解。但是,理想與現實不在「統一戰線」。隨着公用品牌的建設,特別是在產業聯盟+品牌思想下,吉林大米正在實現要素非集約化的規模化,即以各種形態種植聯盟形成分散資源的集中化,以產業集群化的產業思維串聯產業鏈要素。

 這是吉林大米尋求規模化的特色,也是中國農業的根本特色。

 聚沙成塔 打開規模化突破口

 2018年,當我們驅車在長春德惠市岔路口鎮那一望無際、統一種植「德惠小町」大米的田間機耕路上,感受到了吉林特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規模化圖景,它並非簡單的要素集約規模化方式。

 德惠市糧儲局局長馬廷友對我們說,德惠正在以朝陽鄉、岔路口鎮等水稻種植優勢產區為核心,建設德惠市(水稻)現代農業產業園,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和完善訂單生產,鼓勵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轉,鼓勵大米加工企業建立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引導企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方向發展,向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方向整合。

 這種方式就是家庭式集中化經營方式。即通過對原來分散的生產經營主體的管理,集中於同一個組織——大米加工企業或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種植聯盟。

 有規模的不一定是集中的,但集中的,一定容易產生規模。2018年1月12日,吉林省出台的《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充分利用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資源,激發新動能,支持組建糧食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培育一批領軍型糧食加工企業,支持企業以「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聯合體」等形式發展產業化經營。發揮企業帶動作用,引導優質糧食品種種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鼓勵多元主體協同發展。依託加工企業,整合區域資源,發揮產業聯盟的引領作用,實現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

 該意見對以家庭式集中化經營方式實現規模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中國特色糧食產業工業化、現代化的基礎和路徑之一。

 據了解,目前在吉林市、長春市超過80%的水稻種植面積,已經通過不同形式的集中化,實現了規模化、產業化同步、協調推進。

 構建「一村一品」農業現代化格局

 村企合一是家庭式集中化經營方式的聚變形態,既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產權特性,又為「一村一品」注入了現代化氣息。

 走進吉林市昌邑區孤店子鎮大荒地村,映入眼簾的是稻田千頃、新樓排排,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功能齊全的生活設施,處處展現着村企共建新農村的發展成果。大荒地村以綠色優質水稻、畜禽養殖、農產品加工和農業觀光旅遊等產業為重點,以村企合一的管理經營模式,使這個普通的東北農村走上了一條以產業支撐的農業現代化特色道路。

 2010年3月,大荒地村與東福集團實行村企合作,走村企共建的路線。大荒地村與東福集團村企合一後,在村內開展了第二次土地革命。在保證農民自願和土地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將全村780公頃土地全部進行流轉,由村委會統一管理。村委會成立水稻種植公司,與東福集團簽訂水稻生產訂單,通過公司與公司的對接,對流轉後的土地實行工廠化管理、機械化耕種、集中化經營。目前,大荒地村的「大荒地」牌大米市場售價達到7元左右一市斤,高出市場均價2到3倍;特優米售價更翻了幾番,每市斤最高可達到100元。

 土地的集約經營為農民集中居住奠定了基礎。土地流轉不再是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企業承包農民土地,統一按照工業化的標準進行農業生產。東福集團總經理劉延峰對我們說,中國農業產業化,首先是土地流轉,土地流轉以後就可以實現土地大面積集中耕種,「從科技研發到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耕種,我們還擁有自己的農業機械服務中心,擁有500多台套的現代農業機械設備。從育苗到種植,整個種植過程只需打個電話,就會有種植公司過來種植。這樣就有效地解決了降低種植成本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吉林大米的一個必行之路。」

 傳統農區的現代化突圍之路

 自從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啟動建設以來,松原市松糧集團緊緊圍繞變「好米」為「名米」的品牌行動,快速打開了「查干湖大米」量價齊升的可喜局面。松糧集團「品牌+」發展模式,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專家喻為「傳統農區的突圍之路」。

 面對區域內品牌多而雜、雜而小的局面,松糧集團提出了「同舉一杆旗、共打一張牌」整合理念,以「吉林大米」為旗幟,以「查干湖」品牌為核心,集中力量,聚合財力,五指並攏,形成拳頭,全力打造「查干湖」這張金字招牌。為了實施規模經營,先後組建了查干湖大米產業聯盟、查干湖穀子產業聯盟、查干湖花生產業聯盟等。

 農產品的第一屬性為地域性。保護好地域環境,就保證了大米的「母體健康」。為了保護好種植區域和珍貴的黑土地,松糧集團首先設立了全國第一個水稻種植區域保護區。分布在保護區的大米聯盟企業每家組建和帶領1-2個合作社,每個合作社發展社員300戶以上。松糧集團鼓勵合作社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機、種肥、收割、收購等方面都有補貼和優先政策。目前,已組建和帶動合作社26個,成員發展到8200戶,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產品全部由聯盟企業收購,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的循環體系建設。松糧積極建設微農場,目前,江灣農場、二馬泡農場、查干湖農場已成為生態示範農場,並向休閒旅遊和觀光度假方向發展,吸引更多的消費群體。

 松糧集團董事長寶蒙權對我們說,在「查干湖大米」品牌+戰略的拉動下,集團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營收入、資產額度、加工總量、倉儲能力、帶動農戶等方面,均實現了100%的增速。

 (本期摘編自《《米說吉林——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建設調研報告》》第五章「探尋品牌化與規模化的交互路徑」)文/冀文嫻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麒釗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