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戒毒康復者結伴毅行防復吸
2020-12-28 02:46    香港商报
 

 作者簡介

 定邦、志雄及詠詩是戒毒康復人士,在社工張栢淳帶領下,參與今年的樂施毅行者活動,個多月來的備戰,令他們深深體會戒毒就如毅行者,只要堅持到底,終點就會在望,「會戒得甩,唔會掂番」。不過,樂施會早前已宣布因疫情關係取消明年1月底的毅行活動,直向他們潑冷水,但是這批有志者未有氣餒,仍繼續訓練,轉走本港各崎嶇山嶺,劍指明年11月的毅行活動。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要互相幫助才可以走到終點

 位於上水的路德會青欣中心,6年前推出 「We Cycle/改變之輪」單車導賞員訓練計劃,參加對象為接受戒毒治療或已康復人士,希望透過運動治療/手法及訓練方式,強化他們抵抗毒品的意志,預防復吸,同時協助戒毒治療及康復者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工作的態度。多年來已訓練了近300人。參加毅行活動是除卻單車之外的一條戰線(另亦試過扒龍舟)。

 計劃負責人、青欣中心社工張栢淳(栢Sir)表示,毅行者這活動很獨特,要整個團隊一同達標才算完成,戒毒人士的情況跟它很相似,都是好團結地去吸毒,「既然是一齊吸毒,那也可以一齊去戒毒」;參加毅行的4人組成隊伍後,要互相幫助才可以走到終點,團隊精神就十分重要,除了4人要一條心,支援隊伍亦是強心針,有人陪住行頭段、行尾段,亦有人派糧草。換言之整個毅行隊伍有十多人。

 團隊命名「We Cycle一定得」

 Sir說,去年已報名參加慣例11月份舉行的毅行者,後因社會運動影響被迫取消,名額可延期1年,而原來的隊員因各有發展沒有繼續,所以今年的隊員是全新面孔。而今年的毅行者本應11月中舉行,亦因疫情問題,推遲至明年1月底。訓練期設定約3個月,所以由11月初開始便遊走毅行者設定路徑,預計每一至兩周行一次,比賽前可完成最少5次訓練,每次約行8小時。團隊命名「We Cycle一定得」,象徵來自「We Cycle/改變之輪」的隊員必可完成毅行任務。

 本月初,記者視察他們的第三次訓練,陪走了一小段路。這次訓練走麥理浩徑第九段,由荃錦公路起,經田夫仔,終點是元朗大棠,全程22公里,目標走6小時。當天政府還未收緊限聚令,但在疫情嚴重下,Sir已向隊員發出不希望是最後一次練習的信息。志雄、詠詩、定邦,還有一些陪同練習的支援人員,起步前先做全身拉筋,個個鬥志昂揚。他們繼後還要在途中做好溝通工作,與同行者邊行邊傾,之後分享3件同行者鮮為人知的事。

 定邦與志雄訴說決心與經歷

 隊員中,定邦看來像文弱書生,Sir笑指他頭一次練習時,像極一個拿棋盤走路的公園阿伯,但到了今天,已有些改變,快走跳躍也行,幹勁十足。26歲的定邦,11歲就已經吸咳水,吸了3年,之後戒掉,雖然沒做癮君子已12年,但他害怕復吸,即使從不行山也要參加毅行者,想挑戰自己同時讓認識了十多年的朋友知道,他這個人有無改變,做事是否三分鐘熱度,「我知道走毅行不易,但起碼真正去過,即使完成不了。」

 與定邦相反,志雄外表有點像運動員,原來他是踩單車發燒友。41歲的志雄,人生一半時光都在毒海浮沉。他吸毒與戒毒,原因都是「唔衰得」性格使然。20歲時,認識了一名吸毒的女友,「她叫我食K(氯胺酮),無理由唔食,但一試返唔到轉頭」,後來索K太多,搞到思覺失調,成日懷疑警察跟蹤,「試過打電話給阿媽,想要離開香港」,亂了龍之下他立心戒毒,但年半之後又復吸,因當時的女友(現時太太)有吸毒,大家有拗撬,一氣之下志雄轉吸冰毒。志雄坦言入We Cycle ,肯接受戒毒治療,也與要爭贏的性格有關,「我想參加單車比賽,不想被Sir驗到我有食(毒品) 」,但這是最初的想法,後期明白吸毒害處,「同年輕人分享時,不是說自己幾威,是第一啖都不要試,吸毒好容易演變成習慣,習慣可以戒,我已戒了年半」。他說太太也戒了,大家比以前開心,對家庭、團隊的責任增加,而毅行練習無論如何辛苦,都要捱下去,挑戰多幾次會愈來愈好,一班人行好開心!

 詠詩曾是越野跑手重拾新生

 隊中年紀最輕的是詠詩,22歲的她中學時期曾是越野跑手,這間中學是正生書院。正生所收讀的學生,主要是情緒、行為上有偏差、失控,例如打架、吸煙、濫藥等。詠詩說自己小時已是村童,無心向學,稍長更試過離家出走,中學讀過四五家,16歲那年在入讀寄宿學校時,受朋輩影響吸食冰毒,吸了半年後,出現思覺失調,覺得有人想綁架,又感到有警察用槍指向她,在半自願下,2015年入讀正生書院,讀了4年半直至中六畢業。詠詩父親對她關懷備至,為了協助女兒不再吸毒, 參加路德會青彩中心的家長義工組,希望認識多些有關吸毒的問題以幫助女兒,詠詩入We Cycle,也是輾轉間得父親之助。她說,自己沒什麼朋友,好孤獨,所以都想參加群體活動,最初難投入,因性格慢熱,漸漸識到朋友,現在大家一齊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感到很開心。

 訪問結束後約一周,樂施會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反覆,取消2020年的毅行活動。Sir與一眾隊員仍繼續在山徑奔走,就如在戒毒路上,不可以停止、鬆懈。

 泰亨鄉歷史建築巡禮

 大埔泰亨鄉剛在限聚令收緊前,完成每五年一屆的太平清醮。筆者趁打醮期間重遊文氏的聚居地,欣賞鄉中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文氏被稱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明朝已在泰亨開村,首先建立祠堂村,其後再出現中心圍和灰沙圍。兩圍一村今天遍布3層高的現代丁屋,但灰沙圍仍可見昔日用作防衛的磚砌圍牆和更樓,只可惜舊門樓在1981年拆卸重建,令完整性打折扣,以致這幅清初圍牆只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兩進式的文氏宗祠外形宏大

 同樣建於清初的中心圍,則保留了早年的門樓,但磚砌圍牆只剩下一面,沒有被古蹟辦列入評級名單。門樓入口有一副長長的對聯,勸勉村民勤儉慈孝,最矚目的是門頂一張由「福祿壽全」4字組成的揮春。

 每條鄉村最重要的建築物多是祠堂,泰亨也有一座兩進式的文氏宗祠,外形宏大,但其實它是十多年前才重建的。舊祠堂建於明代,因受白蟻蛀蝕而逐漸倒塌,20世紀中僅餘牆垣。泰亨鄉村代表文仁炳說,他的祖父和父親曾先後發起重修祠堂,但遇上阻力,直至20年前,族人終於決定按舊祠大小重建,並到內地尋找傳統物料,花了3年時間於2005年1月落成。另外在祠堂旁增建文山公園,豎立文氏先伯祖文天祥(號文山)的塑像,還有一座龔子亭,紀念泰亨始祖文蔭(字龔子)。

 泰亨鄉有3間廟宇,最早是祠堂村的天后宮,始於雍正五年(1727年),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時在旁邊加建文帝古廟,廟前有大片地方是村民舉行太平清醮的場地。以文帝為單一主神的廟宇在香港甚為罕見,可見文氏重視教育。廟內供奉的文運之神有3位,分別是梓潼帝君、金甲神君和魁斗星君。2005年因應拜太歲風俗盛行,在兩廟之間加建元辰殿,排列60太歲像。

 觀音古廟位處一角少人注意

 另一間觀音古廟位處鄉中一角,較少人注意,過去曾有一位女居士打理,後因年紀大而退休,廟宇不再開放。最近打醮我隨村民到各處請神,有機會入內參觀。該廟建於清代,兩進式設計,門額寫上「乙卯年仲冬重修」,廟內有丙辰年的銅鐘,由此推測該廟於1915年重修,1916年獲善信贈送銅鐘。神桌上的香爐刻有「大埔叉坑觀音堂重修」等字,印證泰坑舊名「叉坑」之說。該廟仍保留古舊面貌,但沒有被列入歷史建築評級名單,現有計劃進行修葺。

 泰亨鄉還有多間書室和家祠,部分經歷重建,較為可觀的有藝浣堂、慎德堂和善慶書室,皆屬兩進式建築,但善慶書室因長年荒廢,內部已破落不堪。藝浣堂是唯一獲得評級的家祠,始建於清初,戰後在右廂設立藝浣學校,至1962年停辦,由同年成立的泰亨公立學校接手。但此校已在2005年停辦了,留下空置校舍。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刁瑾玲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