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智庫 爭鳴】疫情下的機會
2021-01-12 01:19    香港商报
 

 城市智庫研究員 吳家俊

 防抗疫情時期,社會減慢步伐,商界不少行業被迫停擺,但經濟要前行,本港要為將來準備。商界可以考慮在這「冬眠期」有哪些方面可以探索發展,為商界找出一些契機。

 例如,市民每天在超級市場和街市買菜,仍喜歡使用實體紙幣硬幣,錢經過人手接觸,容易黏附病菌,而實體紙幣硬幣,店主和市民都極少會消毒後再使用,於是紙幣硬幣成為病菌溫床。

 而深圳市民日常生活現時已很少使用實體貨幣,微信或支付寶或網購非常普遍,減少使用可能已黏附病毒的實體貨幣,貨幣電子化不知不覺成了抗疫大功臣。港府可以考慮趁此時機,加強推廣電子貨幣,相信市民為自己健康想,會有更大動力去使用。本港電子支付系統雖然開展多年,但一直未能取代紙幣硬幣的流通,每天在街市店舖購物,店主都喜歡顧客繳付現金,小店會考慮成本問題,用八達通、信用卡等須繳付交易徵費,港府與交易平台商應趁抗疫時期,為店主和市民大眾推出電子貨幣的種種方便,拋出更大誘因。

 再如,屋宇署近年推出多項驗樓規定,市區重建局亦提供金錢津貼給有困難住戶,但除非大廈已到達強制驗樓的階段,一般大廈業主不論工廈商廈住宅都迴避主動維修,政府雖苦口婆心勸業主應及時維修樓宇,始終成效不大。當今疫情下,大廈的水渠、電梯、大堂出入口,隨時成為播毒元兇,病毒經欠良好保養的污水渠去往不同住戶,經大廈的通風設施散播,隨時造成疫情社區爆發。深圳近二十年才起步興建高樓大廈,密集的大廈因為尚「年輕」,喉管水渠等仍然運作完善,沒有出現近日葵盛西和麗晶花園等幾十年樓齡的舊大廈爆疫情況,主因相信都是樓宇狀態良好。本地工程界應趁此時機,為各區年久的大廈評估,再聯絡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度身訂做不同大廈的維修計劃。疫情下,業主願意付出更多為住處或工作間作保養,過去尚在考慮的業主,相信現時更傾向盡快展開大廈維修。

 再引深圳市為例,深圳的舊區仍有不少開放式的小區,五六層高的樓梯建築,現在抗疫時期,很多都搭建了一些臨時圍牆,圍封小區,防止外人擅自進入,亦方便控制小區住戶的出入,配合出入登記制度盡量截斷不明源頭個案,抗疫效果相當明顯。本港商界和政府,可以參考做法,為遍布新界原來無遮無掩的村屋,蓋搭臨時小區圍欄,出入口設登記站,保護村屋居民的衛生健康。

 有危亦有機,疫情下機會處處,若推行以上計劃,同時會創造不同工種,創造就業機會,例如電子貨幣平台工程師、技術員、市場推廣、大廈維修項目團隊、材料物流供應、村屋管理隊、搭建圍欄工人等,經濟漸漸一環推動一環。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