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庭檜花開蜂蜜香——香港百年蜂場
2021-01-14 01:58    香港商报
 

  近日天氣既冷且乾,相信不少朋友都喜歡來一杯「熱檸蜜」潤一潤。那一口蜂蜜順喉嚨滑入,甜蜜的感覺油然而起,暖入心窩。不說不知,原來香港也有養蜂場,而且「蜂蜜製作技藝」更錄入了《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5.98項!

 沿粉嶺百和路駕車,通過迴旋處轉入蝴蝶山路,就可以到達寶生園養蜂場。在訪問之前,我有很多猜想:園主梁先生是否會頂一大坨蜜蜂來見我呢?他會不會像一般農人,不太愛說話呢?養蜂場內會不會四處都是蜜蜂?其實,這種種設想都是多餘的……

 祖父於1923年廣州創業

 寶生園第三代掌舵人梁立德年輕時曾赴加拿大留學,溫文爾雅,談吐大方得體。如果不告訴我,我是不會認為他就是養蜂園的園主:「我是第三代。第一代是我祖父梁遠湛。1923年,原來任教美術、愛好園藝的他受到日本朋友的啟發,在廣州近郊創立寶生園,養起蜜蜂來。」

 本來養蜂只是梁遠湛的興趣,但漸漸地他養出一門學問,也養出了一項事業。「1940年代,祖父舉家來港,選擇了粉嶺火車站附近建立香港寶生園。1984年,因為新界北高速公路的興建,蜂園搬到蝴蝶山路現址。」梁立德指,寶生園鄰近大刀屻、嘉道理農場;從前,四周不是農田就是深林茂木,蜜蜂不愁沒有花蜜可採。然而,隨城市發展,桑田也變成高樓,而養蜂場的規模也難比昔時。

 養蜂事業一度擴至泰國

 「內地不少養蜂技術人員都是我父親的徒弟」,原來寶生園第二代園主、梁立德的父親梁振鴻來港接手養蜂場前,主要在內地打理廣州蜂場。由於技術出眾,所以國家安排他幫忙教授養蜂技術。梁立德又憶述:「以前,爸爸會帶一班徒弟追逐花期,東西南北,只要花期配合,他就追過去。我那時曾跟住他們,駕車從南到北,由海南島到吉林,追花逐蜜,十分能體會養蜂之不容易。」

 後來,梁振鴻接手香港蜂場後,更把養蜂事業發展到泰國,「當時泰國的產量很高,是其中一個主要蜂蜜產地」。後來,梁氏撤出泰國,專心打理香港業務。

 採蜜容易養蜂難

 「採集蜂蜜的過程好簡單,只要做好準備,小心地把整板蜂巢取起,然後用搖蜜機的『離心力』把蜜糖抽出就可以。」梁立德說得簡單,但筆者看來,光是克服對那一巢蜜蜂的恐懼已很不容易。

 說到這裏,少不免會聊到將來。梁立德也不無擔心:「經過了多年的合作,我們已跟一些養蜂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他們通常一家一個單位,傳承大多在一族之間。多年過後,他們都老了。下一代大都不肯接手。」畢竟養蜂工作,起早貪黑,又要「望天打卦」,也難怪年青人不肯繼承。

 聽了寶生園第三代園主梁立德述說的養蜂故事,我更加明白養蜂人的辛酸。以後,飲用蜂蜜時,必須要多一分敬意。

 註:項目5.98「蜂蜜製作技藝 養蜂人製作蜂箱來飼養蜜蜂,然後自蜂巢中抽取蜂蜜。」

 作者簡介

 葉德平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研究計劃主辦人(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坑口區鄉事委員會六十周年特刊主編。著作包括《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