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中西醫學 兩種不同的教育「鏈」
2021-02-23 02:08    香港商报
 

 作者簡介:吳文豹,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自己的理論學說。

 中西醫學具有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尤其在「醫學教育」上。醫學的發展、傳承,教育是關鍵,是醫學事業向前延伸的發展「鏈」中的重要一環。

 西醫能迅速發展,主要靠「二手」:一手是它跟隨時代步伐,利用新技術、新科技來提高、開拓醫學內容,不斷創新向前。另一手是系統性的醫學教育,使其形成一條符合本身特點的發展「鏈」。這條醫學發展「鏈」是:它把緊貼時代的每一個科技發明,都融合醫學中,把它變成一個「鏈節」,隨後將一個又一個「鏈節」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醫學發展「鏈」,並通過「醫學教育」這個「齒輪」,不斷向前推進,可以說西醫學的發展,它的這種教育模式,是個關鍵。西醫學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第一醫療體系,「醫學教育」是它在發展過程中的「助產士」。

 那麼中醫學有沒有自己的發展「鏈」?有沒有「醫學教育」這個重要「齒輪」?答案是有的。中醫學形成、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在西方醫學沒有傳入中國以前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防病治病不是全靠中醫嗎?在中華文化影響下,中國人在學習各種技能時,都習慣應用「師傳相承、師傅帶徒」的傳統教育模式。歷代醫學大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都成為中醫學事業向前發展的每個「鏈節」。這些學者都有不同的師承傳受關係,又有不同的學術理論,形成了各家學說、學術流派。每種學說、流派即成為中醫學的「經典鏈節」。歷代的醫學「經典鏈節」,把它串聯起來就形成一部完整的中醫醫學發展「鏈」。中醫學歷經幾千年,一直應用「師傳相承、師傅帶徒」的「醫學教育」這個「齒輪」運轉。不斷地推動着中醫學的傳承和向前,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醫學發展史、醫學教育史。

 在歷史上,漢代醫家張仲景將理論與方藥熔於一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推崇為醫中之聖。至宋、元時代,劉完素在研究《素問》、《傷寒論》的基礎上,創立「火熱論」,亦被稱為河間學派。張元素在《內經》、《金匱》等的啟示下,以臟腑實虛寒熱論點來分析疾病,創立「臟腑病機學說」,亦稱易水學派。之後,李杲繼承發展了元素之學,突出獨重後天脾胃,創立「脾胃論」,又自成補土一派。張從正私淑河間之學,但強調「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用汗、吐、下三元以治病,而成攻邪一派。劉完素的三傳弟子朱丹溪,受「火熱論」影響,同時接受李杲「內傷論」的觀點,悟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道理,認為治明虛火亢證,不僅要瀉火,還要養陰、啟開後世滋陰一派之先河、其師承授受,形成丹溪學派。延至明末,瘟疫病流行,以吳又可為開創,葉天士、吳塘為中堅,形成溫病學派。

 在中華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歷代醫學家承傳「經典」、重現實踐、師承傳受,善於創新,創立出傷寒學派等七大醫學流派。形成了醫學發展的主要脈絡、歷代每種學說、流派、學派都成為中國醫學發展史中的「經典」之「鏈節」。世代相傳的師徒傳承「醫學教育」模式這個「齒輪」,幾千年來不斷地推動着中醫學的發展。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黃逸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