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經濟政策是以5年期來劃分,所謂「五年規劃」,當中包括未來的經濟目標,例如GDP/CPI等「硬性」目標,另外,亦有經濟發展方向和個別板塊等的「軟性」目標。今年是中共建黨100周年外,亦迎來第十四個五年計劃,簡稱「十四五」規劃。對投資者來說,當中對內地和本港經濟有什麼影響?當中有什麼板塊值得留意?
習近平主席在去年開始提出經濟「雙循環」概念,把滿足內地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並逐步形成以內地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上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出多項經濟發展重點,便可概括出未來經濟發展的路徑和相關板塊的投資策略,大概如下:
1) 強化戰略性科技力量,達到供應鏈自主:
科技為主軸的經濟發展,重點在於上/中/下游自給自足為基礎,避免受國際關係,尤其關稅/禁令/制裁等打擊,有利上游的科技硬件/通訊設備等核心研發/相關金屬領域(如鎳、稀土等);中游行業包括手機/設備配件供應/運輸物流;和下游的「科技+」概念,即外賣/支付/手遊/網購等與民生有關的行業。
2)堅持擴大內需:
以民生為主,銷售和盈利大部分由內地產生,尤其受惠中產人口上升帶來紅利的企業,例如餐飲/衣履/旅遊出行/娛樂/非核心消費/金融/醫療保健/糧食供應等範疇。
3) 重環保,達到碳中和:
環保是國際,尤其中美關係中摩擦較少的板塊,下行風險較低;當中新能源是其中一項重點,特別是太陽能發電比風力和地熱發電較為領先,相關龍頭表現將更佳;其次是新能源車,這是較容易執行和為大眾接受較高的環保板塊,除車廠外,電源生產和汽車芯片才是未來的明星;其次,亦可帶動基建發展(如磁浮列車、通訊衛星服務)等。另外,須注意生物能源和煤炭行業,中線將會受壓。
4) 加大市場准入:
即透過海外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協助加快內地相關行業發展,例如早前引入新能源車龍頭特斯拉落戶上海設廠,帶來的「鯰魚效應」便是一個好例子。未來在金融、高端工業、航空等將被受關注。
預期3月初舉行的全國「兩會」,將對「十四五」規劃和「雙循環」有更清晰的闡述,而市場預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不會公布GDP等硬目標,反而「以質代量」來釐定發展成果,例如城鎮化水平、中產人口數量等。最後,參考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穩健的貨幣政策須精準到位,而非大水猛灌,市場預期利率和流動性將平穩,減息或下調存備金率的機會非常低,有利人民幣穩健偏強的發展。共勉之。
東亞銀行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