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黑龍江:叫響品牌擦亮農產品地理標誌「金名片」
2021-03-07 02:37    香港商报
 

全國兩會,共襄盛舉。2019年,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被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農產品地理標誌是農產品的一張金名片,用好地理標誌助推區域品牌建設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之一。

黑龍江是農產品地理標誌大省,綏化鮮食玉米、東寧黑木耳等是全國百姓耳熟能詳的品牌。作為全國最早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試點的省份之一,黑龍江從2007年就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開發和登記。歷經13個春秋, 黑龍江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逐年叫響,獲得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居全國前列。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生產的「助推器」、帶動產業化發展的「生力軍」、加速農產品由種得好到銷得好實現品牌化的「大平台」,成為築牢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強有力支撐。

文/陳曦 張曉磊

圖/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四季分明沿江又沿邊。」美麗的黑龍江地處祖國北疆,風光旖旎、鐘靈毓秀,猶如一幅壯美畫卷鋪陳在關東大地。在這片沃土上,多樣的自然和豐贍的人文共同創造了黑龍江獨具特色、品類繁多的農產品資源。

佳木斯大米、阿城粘玉米、蘿北紅小豆、穆稜沙棘、天問山黃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農產品地理標誌。這些農產品源自特定地域,有着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生產方式,並融入當地人文歷史,造就了特殊的產品品質,既是百姓舌尖上的美味,又是源自心靈深處最難捨的「鄉愁」,也成為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面面旗幟。

政策引導 扶持培育打品牌

日前,記者從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了解到,近年來,黑龍江大力推進農產品地理標誌建設工作,形成了一批農產品地理標誌產業和品牌,並通過大力扶持培育,大大提升了黑龍江農產品地理標誌的市場競爭力。到2020年底,全省獲得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149個,其中種植業產品112個,畜牧業產品12個,水產品25個,獲得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居全國前列。

「多年來,黑龍江積極組織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資源調查,查閱志書,走訪基層,收集信息,基本摸清了全省農產品地理標誌資源狀況。」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李鋼稱,黑龍江還出台了農產品地理標誌補助政策,給予每個登記的農產品一定的補貼,部分市、縣也出台了補貼政策。

李鋼表示,為做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以及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收集工作,2020年建立了涵蓋各行業的專家隊伍,除了登記和收錄工作,也推動理論研究、科技推廣與交流,為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諮詢和政策建議。

此外,黑龍江省還以實施地標農產品全程標準化生產模式為主導,制訂「兩品一標」技術操作規程70多項,涵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禽養殖、山特採集等多個領域。目前,全省按照地標農產品標準種植的耕地面積超過一億畝,有效促進了現代化農業生產活動,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進步,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步伐。

樹立標杆 打造樣板促發展

2020年,黑龍江省五常大米、佳木斯大米、方正大米、慶安大米、泰來大米、綏化鮮食玉米、海倫大豆等7個地理標誌農產品榮登2020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榜,入榜品牌數量居各省前列。其中,佳木斯大米依託農產品地理標誌這個「金名片」,乘借「硬裝備+軟技術」兩大翅膀,發展迅猛,年產綠色、有機食品大米近200萬噸,共有510萬畝水稻基地被批准為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在黑龍江,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地理標誌不斷成為當地的樣板項目。近日,記者從黑龍江省穆稜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穆稜沙棘於2020年4月30日被農業農村部批准登記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10萬畝穆稜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沙棘)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穆稜沙棘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填補了黑龍江省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沙棘)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沙棘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空白。

發展產業 創新模式助扶貧

在黑龍江,蘿北大豆、東寧黑木耳、穆稜沙棘等農產品地理標誌在享譽全國的同時,更為精準扶貧注入了產業的活力。

蘿北縣依靠「蘿北大米」「蘿北黑木耳」「蘿北紅小豆」「蘿北蜂蜜」「蘿北五味子」等5個農產品地理標誌,提升發展成為名優特農產品地理標誌產業,已成為蘿北縣群眾增收脫貧致富的「搖錢樹」。2019年被評為「全省養蜂大王」的蘿北縣九里莊蜜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海濤心繫貧困戶,創新了「蜜蜂寄養產業扶貧新模式」,帶動17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要是往常,這時候就開始貓冬了,現在天天有活兒幹,掙得都是現錢,日子也好多了。」在「天問山黃精」公司工作的村民王桂蘭幸福滿滿,她打心底裏感激「天問山黃精」公司能到阿城萬發村發展農產品地理標誌產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據了解,東寧市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突出黑木耳主導產業優勢,全力打造黑木耳全產業鏈扶貧,帶動全市貧困戶增收致富。截至2020年8月,全市共投入資金3785萬元,建設了黑木耳菌包廠、黑木耳吊袋大棚等項目,為貧困戶穩定脫貧增收提供了產業發展支撐。

培育企業 遠銷海外拓市場

時下,一批圍繞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而建設的核心企業,通過「公司+農產品地理標誌+基地」「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地理標誌+農戶」等方式,逐漸成為黑龍江農業產業的「主力軍」。截至2020年底,授權使用地標標識的企業達到294家,其中綠色、有機食品企業使用地標標識達到209家。

值得欣喜的是,安全美味營養的黑龍江農產品地理標誌,越來越受到海外關注。日前,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黑龍江省推薦的「五常大米」「東寧黑木耳」「肇源大米」成功躋身首批受保護的中國100個地理標誌產品行列,標誌着中歐各界對黑龍江農產品地理標誌的認可,有機會走進中歐市場。

目前,越來越多的黑龍江農產品地理標誌連續多年在國內外呈現產銷兩旺態勢。「阿城粘玉米」授權使用地標標識的企業--哈爾濱順達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寒地黍農」牌綠色食品速凍粘玉米遠銷韓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及全國各大、中城市外銷,外銷量達到1萬噸。「穆稜大豆」授權使用地標標識的企業--穆稜市凱飛食品有限公司新研發的風味豆製品和膨化豆製品出口德國、瑞典、挪威、美國、以色列等12個國家。虎林椴樹蜜、九三大豆、伊春藍莓等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也遠銷海外。

塑造品牌難,維護品牌更難。在不斷依託優勢特色農產品塑造農業品牌的同時,黑龍江省不斷培植品牌影響力,深挖農產品地理標誌潛力。李鋼介紹,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堅持登記與保護並重、堅持強化「特質」與「外樹形象」並重、堅持「雙標」融合與市場開拓並重、堅持「實」與「虛」並重、堅持啟動內力與外力扶持並重的「五個並重」是黑龍江各地廣泛推行的做法,因此,東寧黑木耳、阿城粘玉米、穆稜大豆等一大批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形象得以成功塑造並不斷走向海外。

打造五大「高地」 促農產品地理標誌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開局,黑龍江將繼續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以登記為載體,以保護為目標,立足資源稟賦,強化特色特質,完善制度體系,厚植文化底蘊,努力把地標農產品打造成為質量標準高、管理機制先進、功能示範作用強、品牌形象彰顯和經濟社會效益突出的優質農產品品牌集群。

打造成「品牌富農」高地

黑龍江繼續按照「突出精品、弘揚品牌、優勢先行、分類指導」的原則,不斷加大登記保護力度,強化地標農產品的品牌培育,厚植人文因素,深入挖掘每個產品的發展歷史、人文掌故,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升華,使之更生動,更感人,更能吸引消費者,讓每個地標農產品都成為農民致富的「聚寶盆」。

打造成「質量強農」高地

黑龍江將把「產出來」與「管出來」有機地結合起來。對申請登記主體,嚴格把關資質條件的審核,堅持質量至上,優中選優,對於不具備國家有關規定的,堅決不受理其登記申請;嚴格執行現場檢查程序,做到登記保護的每個環節都要逐一核查;嚴格依據現場抽樣程序進行操作,確保抽檢的產品真實、可靠。建立和完善動態管理的「退出機制」。

打造成「產業強農」高地

黑龍江將切實引導各地依託地標農產品的資源、品質和品牌優勢,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向產地下沉,引導大型農業企業重心下沉,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別地標農產品的主產區,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並把收益成果最大限度地留在地標農產品產地,留給地標農產品的生產者;引導企業,大力推動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延伸,延長產業鏈條,最大限度地把地標農產品的內在價值挖掘出來。

打造成「三產」融合高地

黑龍江將以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為紐帶,大力推動農村各類要素融合,努力把其打造成為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杆」。依託其品質獨特的優勢,大力發展 「魚稻共生」「蟹稻共育」和「蛙稻共成」等融合模式,積極探索地標農產品保護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強化地標農產品與綠色食品融合發展,積極推進基地、產品、品牌深度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強化地標農產品與文旅深度融合 ,採用地標+旅遊、地標+康養、地標+文化教育等模式,使地標農產品與文化旅遊相互融合促進,致富群眾。

打造成「生態宜居」高地

黑龍江將加強地標農產品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把開展登記保護與推動農業「三減」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引導農戶增施農肥、使用生物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以及採用生物和工程措施防治病蟲草害,切實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量和使用頻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岳昕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