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眼睇世界】一周前的3月16日,美國亞特蘭大白人男子襲擊按摩店致8人死亡,當中6人為亞裔女性。慘案發生後,美國連續兩個周末有人發起反對亞裔仇恨的遊行活動。美媒報道槍擊案時有失偏頗的用詞和方式,亦激起不少亞裔群體的憤怒。西方社會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由來已久,新冠疫情期間變得更加嚴重。隨針對亞裔女性的犯罪案件越來越多,一些團體和社會學者發問:這群被邊緣化的人們何時「被看見」?而很顯然,美國政府如何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甚至是社會逆流,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
香港商報記者 戚瀚丹
古特雷斯聲援亞裔女性
3月2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在一些國家,亞裔女性已成為攻擊的特定目標,在仇恨的有毒混合物中加入了對女性的厭惡。過去一年發生的數千起事件延續了長達數百年的不容忍、刻板成見、替罪羊、剝削和虐待的歷史。」
古特雷斯在聲明中向所有受害者和被襲擊者的家人表達全面的支持,並向所有面臨種族主義和其他侵犯人權行為的人表示聲援。
3月24日,中國發布《2020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報告援引NBC一項針對美國亞裔年輕人的調查顯示,過去一年中,四分之一的美國亞裔年輕人成為種族欺凌目標。當中,亞裔女性亦佔了很大比例。
美媒偏頗報道避重就輕
亞特蘭大槍擊事件發生後,美聯社、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多家美國主流媒體先後進行了報道。報道引述警方及嫌疑人說辭,即以「性癮」解釋作案初衷,將槍殺事件稱作是嫌疑人「非常糟糕的一天」,試圖讓讀者對加害人產生同情。
此番論調立即激起美國無數女性與北美華人社會、亞裔族群的憤怒。警方所說「性癮」,其實就是長期潛存於北美社會,延伸自「白人種族優越主義」、「對亞洲女性的戀物癖」(Asian fetish),當中的「物」指的不是物品,而是指「亞裔女性」。亞特蘭大案件赤裸地揭開了美國部分群體長期物化亞裔、尤其女性族群的嚴重問題。
追蹤反亞裔暴力的活動人士和作家謝漢蘭(Helen Zia)說:「執法部門和整個社會往往確實不能理解,種族主義、仇恨和偏見是如何針對亞裔美國人的,當然也不理解它如何指向亞裔美國女性……所以,第一時間的反應通常是輕視它或者否定它。」
種族性別歧視戕害亞裔
非營利性游說組織「全美亞太裔婦女論壇」的執行理事宋延(音譯)說,種族與性別問題的交叉,使亞裔和亞裔美國婦女特別容易受到暴力侵害。這些因素以一種危險的、最終致命的方式交織到了一起。
華裔女演員劉玉玲3月22日接受美媒採訪時表示,仇恨亞裔的行為無法令人接受。針對種族歧視,她直言「美國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等級制度」。
關於亞裔尤其是亞裔女性是逆來順受的「外來戶」,這一刻板印象可追溯到幾個世紀前。這些對亞裔女性的刻板印象,助長了「亞洲女性是廉價和可任意處理的勞動者」的看法,使她們在經濟上變得脆弱。
美國全國婦女法律中心1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12月,亞裔女性在長期失業者中所佔比例最高。其他活動人士也呼籲人們關注亞裔女性的就業狀況。亞特蘭大亞美公義促進會一位訴訟主管在聲明中說:「這些遭到謀殺的亞裔女性在新冠疫情期間從事極易受到傷害的低收入工作,這直接反映了嫌棄女性的態度、結構性暴力和白人至上主義造成的複合影響。」
綜觀亞特蘭大嫌犯經媒體披露的供詞,其明顯認為亞裔女性就是「性」的化身,甚至認為華人女性在按摩店工作就是性交易者。──因此,他才會遭到「誘惑」,並且為了消除「性癮」而犯下針對亞裔經營美容院的槍擊案。這一案件集中反映了在看似屬於私領域的性議題中,那些過去少被攤在陽光下檢視的長期偏見及其危險性。
亞裔女性心理創傷深重
謝漢蘭說,針對亞裔女性的仇恨犯罪肯定被低估了!其中一個原因是,那些帶有性色彩的犯罪往往被歸類為性侵,實際上抹去了種族層面。她認為,亞洲女性順從的刻板印象可能會讓施暴者有恃無恐。她們如果不符合這些刻板印象,或是選擇非亞裔伴侶,就會遭到強烈抨擊。
如今,追蹤仇恨犯罪的組織將女性歧視視為暴力種族主義等其他類型極端主義的「入門毒品」。美國社會工作學院教授兼社會研究學研究負責人漢姆(Hahm,韓裔美國人)去年開展了一項關於年輕人幸福感的研究。有212名亞裔美國人參與了調查,「這些年輕人,有近70%的人或其家人遭受過暴力。」 她研究發現,亞裔美國人(無論是否在美國出生)在社會環境中更易受到因歧視帶來的心理創傷,同時建議這些群體可嘗試尋求心理健康治療。
作為美國社會熱點問題,被物化和邊緣化的亞裔女性在為自己發聲的同時,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出台相關完備政策妥善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