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多箭齊發「強鏈」「補鏈」 內地製造業投資彈升
2021-04-01 02:02    香港商报
 

 近來,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引起廣泛討論和關注,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亦有多處着墨。在外部環境存在各種不確定性的當下,如何提升中國的「兩鏈」現代化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顯得格外緊迫。學者認為,中國過去加入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考驗和挑戰,料美國會持續在貿易、科技等領域不斷滋生新的問題以限制中國發展,中國應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優勢,推動形成更有創新力、更高附加值和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同時,作為實體經濟最重要的部分,有必要穩定製造業佔GDP比重,以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和提高潛在增長率。相關行業報告亦認為今年製造業投資會有較為強勁地回升。

 香港商報記者 敖雷

 提升「兩鏈」競爭力重塑優勢

 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雙重影響下,全球各國都在關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在芯片、棉花等問題上頻頻滋事,令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更為凸顯。全球化智庫高級研究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表示,美國未來會在貿易、科技、投資等諸多領域不斷滋生新的問題,其目的是限制中國的發展。

 如何增強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成為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何映昆在「2021中國實體經濟論壇」上表示,推動形成更有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要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優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點做好五個方面工作:堅定實施製造強國的戰略,統籌推進補短鍛長,推動傳統與新興齊頭並進,着力培育優質的市場主體,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

 國家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黃漢權則指出,產業鏈供應鏈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國內大循環的「底盤」,也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傳動軸」。「底盤」不穩不安全,新發展格局就難以構建起來;「傳動軸」動力不足、缺乏競爭力,中國參與國際循環就難以行穩致遠。面對挑戰,只有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重塑製造業新優勢,才能為中國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有力支撐。

 製造業投資有望提速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專篇,將「製造強國」放在了突出地位,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製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首次對產業鏈供應鏈優化進行了單獨闡述。規劃綱要強調要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中國,補短板鍛長板,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亦將「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列為重點工作之一。

 經濟學人智庫研究表明,「十四五」規劃提升了製造業的地位,使中國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並鞏固其現有的競爭優勢。規劃提出,要保持製造業佔GDP比重基本穩定。該智庫認為,「十四五」規劃強調製造業,這與「十三五」規劃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的重點是培育服務業。

 「為什麼製造業在中國這麼重要?」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指出,高質量發展核心要義是保持一定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只有保持比較強大的製造業佔比,一個國家才有可能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維持一定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劉俏表示,歷史上任何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後,全要素生產水平增速應該會降下來,這就提出了新挑戰。他提出,中國還有幾個利好條件可以更加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除了保持一定的製造業比例,中國還存在「再工業化」的可能性,包括通過數字化轉型、新基建等都可以成為增速的來源。

 穩住製造業比重至關重要

 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直言,中國製造業的下降是有「早熟」的性質。從國際發展規律來看,國際上一般是進入到高收入國家以後,製造業比重才開始下降。但是中國從2006年開始下降的時候,中國人均GDP只有兩千多美元,距離高收入還很遙遠。因此保持住製造業的比重,防止生產率的下降,積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以支撐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興業證券宏觀策略團隊報告分析稱,中長期來看,產業升級、製造強國、關鍵環節自主可控,是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要素優勢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科技賦能的製造業龍頭有望成為像華為一樣的全球領先者。伴隨着一批中國製造業龍頭不但牢牢佔據內地市場優勢地位,而且關鍵技術日趨成熟,產品競爭力和海外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正處於加速滲透全球市場階段,疊加國家層面對新型基礎設施、自主可控、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高端製造和新型基建未來將大有可為。

 「卡脖子」問題普遍存在

 日前,國家發改委成本調查中心聯合中科院等專家就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進行調研後發現,目前在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普遍存在、產業鏈上下游共生發展生態不完善、專業技術特別是高端人才人才儲備不足和區域產業鏈同質競爭現象突出的四大問題。

 調研企業反映,該企業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35%來自美國,17%來自日本,內地僅佔12%。此外,集成電路設計領域通用高端芯片、模擬芯片、EDA軟件等關鍵技術仍然受制於人,CPU自給率不足1%,幾乎被美國英特爾、AMD(超微半導體)等巨頭完全壟斷。

 「只有進行新的探索,形成新的思路與戰略,才能帶動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表示,應對「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其中一點基本國情是中國將進入平緩發展的「平台期」,即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入中低速增長時期。從國際經濟分工體系以及全球產業鏈、價鏈體系中看,中國依然是一個以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低端生產國,且創新能力不足,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從數量增長向品質升級的轉型遠未完成。在質量發展,特別以創新驅動為發展的體制之下,中國應該在科研體制、生產體系上都要做出一系列的調整。

 政策組合拳促「雙鏈」升級

 面對以上種種問題,中國正在採取實際行動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從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到市場化機制鼓勵企業創新等,近來已經密集發布了多項針製造業的支持政策。3月24日,國常會明確,將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25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優化製造業供給質量、提高製造業生產效率、支撐製造業綠色發展、增強製造業發展活力、推動製造業供應鏈創新應用等方面,加快推動製造服務業發展,以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引領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

 3月22日,工信部公示先進製造業集群競賽決賽優勝者名單,包括廣東深圳、東莞,江蘇無錫,上海和浙江杭州等多個城市。這被外界視作成功入選了製造業「國家隊」。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競賽旨在選出能承擔國家使命、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讓它們去衝擊「世界冠軍」。

 在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鏈供應鏈升級上,中國正在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並正在制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2021-2030)》。科技部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有望達到8%左右,將進一步鼓勵科學家從真正的科學問題出發,勇闖創新「無人區」。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坦言,基礎研究一方面會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勇攀科學高峰。另一方面,「十四五」期間要下更大力氣,更加重視凝練解決生產實踐中的科學問題,引導更多科學家開展目標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解決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難題。

 作為主力軍

 民企應聚焦創新

 中國正在不斷推出市場化、公平普惠的鼓勵政策,相信亦能帶動企業和全社會增加研發投入,重視長期研發投入,以此激勵企業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國常會明確,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相關權威解讀表示,該項政策相當於企業每投入100萬元研發費用,即可在應納稅額中扣除200萬元,預計可為企業新增減稅800億元。

 民營企業作為製造業的主力軍料將迎來新一輪的政策紅利。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表示,「十四五」期間,在基礎科研的稅收支持、推進高校科研機構改革創新方面,國家將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民營企業家特別要聚焦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數據、雲計算、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等正在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尤其在5G技術應用場景創新、工業互聯網應用、碳達峰、綠色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等方面,民營經濟應發揮積極作用。

 過去幾年,很多民營企業已成為創新領域的領頭羊,現在要抓住機遇,深刻理解新政,用足相關政策,把自身業務發展和國家戰略有機結合起來。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徐麒釗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