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安徽小崗村「大包乾」
2021-04-09 04:00    香港商报
 

  安徽小崗村「大包乾」

 【香港商報訊】記者柏永、吳敏報道:安徽之所以被譽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最直接的原因在於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首創的「大包乾」。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近日發文指出,作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形式,「大包乾」不僅促成農村生產力解放,重塑了中國農村經濟形象,而且造就了中國當代改革的大趨勢。

 所謂「大包乾」,即土地包乾到戶,首創於1978年的鳳陽。當時,「辛辛苦苦幹一天,不值一包光明煙(0.19元)」。農民飽受飢餓之苦,經濟發展極其艱難。

 「大包乾」實行一年後,小崗村糧食總產量達到1966年至1970年總和,油料總產達到過去20年的總和,23年來第一次向國家繳納公糧,超額完成國家糧食徵購任務7倍多、油料任務80倍多。「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乾」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也讓安徽農村改革備受關注。

 頂住壓力在爭議中「破冰」

 小崗村民簽訂「生死契約」的那一年,安徽大旱,赤地千里,難以耕種,省委作出了「借地」給農民的決定,讓其自種自收。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將肥西縣山南公社小井莊生產隊作為試點單位,兩次前往調研。然而,這些做法很快遭受批判,引發巨大爭議。

 時至1980年5月底,鄧小平發表關於農村政策的談話,明確支持肥西的包產到戶和鳳陽的「大包乾」。9月,中央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初步肯定了包產到戶。文件指,邊遠山區和貧困地區「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乾到戶」。此後,發端於安徽的農村改革之火迅速蔓延全國,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市場經濟格局。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