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港事講場】超市應做到真正回饋市民
2021-04-19 02:26    香港商报
 

 顏汶羽

 為應對新冠肺炎對企業的打擊,政府去年兩度推出、為期半年的「保就業」計劃,支援企業聘請人手的開支以避免裁員,受惠者包括疫情下生意額「不減反增」的各大超市集團。兩大超市集團百佳、惠康在「第二期保就業」計劃下,各領取過億元政府補助,曾承諾推出更多折扣優惠等方法。半年過去,民建聯超市價格關注組發現部分熱門民生貨品的最新超市售價較「保就業」時更昂貴,令普羅大眾的生活百上加斤。

 超市集團常以「特惠價」「優惠價」「兩件優惠裝」等五花八門方式營造優惠的效果,但其實不少貨品是「先加後減」;關注組建議,「疫市仍賺大錢」的超市集團,在社會面對逆境下直接在帳單提供折扣,讓市民「有得揀」及「真正慳」。

 雖然「保就業」計劃原意只希望企業在經濟困境下不裁員,的確沒有要求超市不加價,但超市在今次疫情下生意反而受惠,再加上相關集團已拿了政府巨額補貼,是否能夠有點良心、應該賺少,與市民共渡時艱,展示出真正企業社會責任呢?

 其次,部分地域、由房署管轄的屋超市商舖由某超市集團營運,不便市民「貨比三家」,如九龍灣三彩區,彩德及彩盈的超市也由同一集團經營,造成了地域性壟斷。在缺乏競爭下,受損的只會是消費者。筆者要求房屋署處理相關租約時,除了考慮「價高者得」的原則外,也要全盤考慮商店多樣化,引入競爭,以免令單一超市集團擁有地域性壟斷,以回應基層市民的訴求及利益。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劍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