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名家指點】多引入內地人才對港有利
2021-04-21 01:53    香港商报
 

 【名家指點】多引入內地人才對港有利

 鄭赤琰

 香港人口的結構與增長構成的問題,和港人的國家認同,息息相關。在港英殖民地管治下,香港的人口結構,非常多元化,這是出於殖民地管治的需要致之,英國的殖民地大抵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對英人有移居價值的,像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便會大量鼓勵英人遷移定居,成為英人的第二家鄉;一類是沒移居價值的,但具備經濟價值,為了開發經濟與商業,便會將外勞遷入,像香港與新加坡便是如此。長此以往,其人口結構便會多元化,對宗主國來說,好處是不讓本土原居民佔有主流的地位,不形成單一人口主流,要求獨立或反殖人口便無可能植根。殖民地統治也就安全無憂了。新加坡與檳城和香港的情況類似,三地的人口長期多元化,最後新加坡與檳城的人口以移民為主。香港回歸中國後,人口的多元化令到香港只有「居民」,正如《基本法》第24條的人口以「永久居民」來界定,其中第一種「永久性居民」是九七前後在港出生的中國公民,第二種是九七前或後在港居住持續7年以上的中國公民,但他們申領的是「英國屬土公民」(BDTC)的身份,這種港人為數最多,九七回歸時,約有370萬之多。第三種是父母皆為中國國籍、其在外國出生但在港持續工作7年以上持外國護照的華裔;第四種與第五種是在港居住與工作持續7年以上的外籍人士,如英、美、澳等公民;第六種是九七前只在香港有居留權的外籍人士。以上6種不同類別的居民足以說明香港的人口結構多元化。

 香港多元化人口結構是港英管治刻意形成的。為了促成多元化,港英政府還長期接納中國內地持單程證或偷渡入境者,給予「身份證」,讓他們定居下來,與此同時,定居下來的居民中也有等同於合法入境者的人數移居外國。但自1950年以來,非法入境者平均每年也有8萬人左右,直到1980年為止,香港的人口增長主要是「內地來客」(不叫「難民」,因為香港屬中國主權領土,不能構成「難民」身份)。但這批強闖入境者不少是不認同自己是中國公民,甚至還是「反中亂港」之輩,黎智英便是典型的例子。

 平衡香港人口結構

 除此原因,還加上通過英文教育、媒體反華宣傳,他們的後代關於身份認同的問題也得不到改善,長此下去,直到2047年也看不到有什麼機會可以改善,除非特區政府能夠將港英留下來的人口政策糾正過來,尤其是內地來港人士入境政策需改變,過去怕內地來港人口增加,會對殖民地管治不利,現在沒這種顧慮,反而內地人口增長以緩和人口結構太多元化,同時也可借他們來加強香港人口對中國的認同。這樣做只有對香港整體利益更有利。

 香港主權回歸已24年,港英留下來的人口政策理應從反華的立場回歸到認同中國的立場。如果這政策不改變,像2019年「黑暴動亂」,單是在校園內便興起了反內地學生的矛盾,也因而導致內地學生在2020年開始急速減少,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港漂」有「逐客」的感受,他們之間也紛紛在網上表達難在香港立足的不滿。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當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岸關係走向「九二共識」,台灣對內地人也表歡迎。兩地通婚與求學的人口也不斷增長,但蔡英文執政後,不認同「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急轉直下,陸客也趨於零,對蔡英文政府來說,這樣似乎對其更有利,香港不想和中國內地有矛盾,特區政府更應快快改變港英留下來的人口政策。

 「愛國者居港」提升競爭力

 其實「內地來客」對港發展有利,即使在港英時代也早已見證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便曾公開稱內地來客促進香港快速變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當新加坡經濟發展到要追求知識經濟,非要引入知識人才不可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便想到從中國招聘大批科技人才,並給予公民身份與優厚待遇,結果內地移居新加坡的人口高達三十多萬。同樣,深圳開埠後說要學香港的開放政策。因為有香港的誘因,全國的精英人才都爭先恐後遷入深圳,結果才不過三十多年,今天的深圳科技工業發展已在IT與無人機兩大方面成為世界之最,整體知識經濟也把香港拋在後面。如果香港能像新加坡與深圳那樣實行對內地人才的開放政策。就算追不上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高達六萬多美元,也不至落後五成之多。即使沒有像深圳那樣成為某方面的世界科技之最,也不至落後到科技園一蹶不振。有了深圳與新加坡的先例,香港沒理由看不到吸納內地人才的好處。

 在2019年發生動亂後,香港已醒覺到「愛國者治港」的重要性,同樣「愛國者居港」也一樣重要!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靜文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