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履行社會責任與價值創造並進 工行助力綠色金融 與社會共享成長
2021-04-30 01:49    香港商报
 

 2021年3月底,工商銀行發布了第十四份社會責任報告。在2020社會責任報告(ESG報告)中,工行用治理篇、社會篇、環境篇三個篇章,以及全球抗疫、精準扶貧兩個專刊全面介紹了該行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開展的各項工作。去年,工行主動承擔國有大行頭雁責任,在廣泛參與國際金融對話交流、發展綠色金融方面高度重視、積極作為;在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區域協調發展、用金融科技打造無界工行、共享網點資源便民惠民,以及定點扶貧等方面貢獻了諸多智慧與擔當。

 面對極不平凡的2020年,董事長陳四清在致辭中表示,工行交出了一份社會責任與價值創造協調並進的答卷,連續12年保持A股年度現金分紅總額最高。今年該行將派息948億元人民幣。 文/ 鄧建樂 王雨璇

 廣泛參與國際金融交流

 發出工行聲音

 2021年4月13日,在2020社會責任報告出爐沒多久,「一帶一路」銀行間常態化合作機制(BRBR)秘書處、工商銀行在北京舉辦綠色金融研討會。東方匯理銀行、阿布扎比第一銀行、瑞典北歐斯安銀行、標準銀行集團、星展銀行等近40家BRBR機制成員機構代表通過在線參會交流,並在推動後疫情時代綠色復甦、支持「一帶一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進一步達成了共識。

 這是工行長期堅持參與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促進優化全球金融治理的一個縮影。2020年,在服貿會、進博會、廣交會這些暢通跨境貿易往來的對外開放展會平台上,工行深度參與的身影頻現。在進博會的官方配套活動中,工行邀請逾500家企業現場參加,外資佔比超四成。在此之前,工行面向1500家境內外企業舉辦了近30場「雲招商和配套活動推介」,釋放中國全面擴大開放、與世界分享市場機遇的有力信號。

 此外,董事長陳四清作為國際金融協會(IIF)董事會董事,多次出席各類線上活動,並作為唯一中方代表發言,與國際監管機構、外資同業展開高層次對話交流,發出工行聲音。

 在主動融入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同時,工行的國際化發展布局和內涵進一步完善。去年,工行新西蘭奧克蘭分行正式開業,巴拿馬分行獲批成立。截至報告期末,工行已在境外4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26家分支機構,並通過參股標準銀行集團間接覆蓋非洲20個國家,服務網絡覆蓋六大洲和全球重要國際金融中心。報告期內,工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突破4萬億元,實現歷史新突破。

 綠貸餘額1.85萬億

 建設環境友好型銀行

 去年,中國政府宣布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早在2007年,工行就將綠色金融上升為全行戰略。在報告環境篇的開篇,工行明確要建設國際領先的綠色銀行,成為具有良好國際聲譽的綠色銀行。

 行長廖林在致辭中表示,截至2020年末,工行投向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等綠色產業的貸款餘額1.85萬億元人民幣;纍計發行綠色債券金額合計98.3億美元。工行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開展的工作也獲得了社會的認可。該行2019年通過香港分行發行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債券獲評《銀行家》雜誌「2020年度亞太區最佳綠色金融交易」,還榮獲香港品質保證局「香港可持續發展金融大獎——銀行界最大規模單一綠色債券」獎項。

 工銀亞洲也將綠色金融理念全面融入發展戰略規劃,先後成立了「工銀亞洲慈善基金」和「植林優化計劃」,並持續推行「綠色辦公室計劃」。其中,「工銀亞洲慈善基金」致力於攜手各界在理財教育、扶助弱勢社群、社會服務、綠色環保、文體藝術等多個領域肩負起更大的企業社會責任,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

 據悉,工行每三年制定中期綠色金融發展規劃,打造多元化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通過財務顧問、債券承銷、項目貸款、租賃+保理、理財投資、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對綠色經濟進行全產品、全方位支持。

 在陝西西安,工行大力支持滻灞生態區灞河右岸片區提升改造PPP項目。該項目規劃面積3.23平方公里,包括安置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景觀綠化工程和香槐六路跨灞河大橋等4個子項的設計、投資、建設和運營維護及期滿無償移交,項目總投資額約73.6億元。工行陝西分行為當地企業提供為期15年、總額度20億元的項目融資,以改善當地環境,助力生態提升。

 報告期內,工行投資國家綠色產業發展基金80億元,為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提供資金支持。去年,工行全行風電、光伏發電貸款餘額佔電力生產行業貸款總量35%,高於同期風力及光伏發電在中國電力結構中21.5%的比重。

 服務區域協調發展

 面對疫情勇往直前

 在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服務國家重點區域一體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工行構建起以服務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中部地區、成渝地區五大重點區域為先導的重點區域戰略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出台支持深圳分行打造先行示範行改革等舉措;京津冀區域,工行雄安分行成為新區首批開業的商業銀行,工銀科技子公司落戶雄安新區;長三角區域,發布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中部地區,統籌推進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傾力支持湖北重振經濟;成渝地區,積極服務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截至報告期末,工行在五大重點區域的貸款餘額合計超過11.7萬億元,年度新增近1.5萬億元。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工行全球機構員工守望相助,去年全年捐款捐物2.5億元,用實際行動踐行抗疫精神,更有2800餘名員工逆行出征,深入抗疫一線。2020年支持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是全社會的重中之重。報告期內,工行纍計實現對「五醫領域」類、生活物資保障類、交通物流類、裝備製造類、能源化工類、電信運營類、外貿外資類的復工復產重點領域6.2萬戶企業全口徑融資支持2.3萬億元。

 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方面,工行主動作為,建立民營企業專項資金規模、專門信貸授權體系和專業服務團隊「三大資源保障體系」,綜合運用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紓困基金、債轉股等方式解決民企融資難題。截至去年末,工行民營企業貸款餘額達2.18萬億元。

 在服務普惠金融業務方面,工行加大普惠力度,為小微企業撐起「遮雨傘」。報告期內,該行面向小微企業推出了「稅務貸」「e商助夢貸」等7×24小時全線上、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產品,有效緩解眾多小微企業因突發疫情帶來的資金壓力。截至報告期末,該行銀保監普惠口徑貸款餘額7452億元。

 工行還開展了「製造業金融服務提升年」活動,大力支持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準提升,全方位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截至報告期末,製造業公司貸款餘額達1.6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製造業貸款較期初增長超1800億元,增幅超40%。

 打造無界工行

 金融科技投入超238億

 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便利性、安全性是工行持續深化金融科技改革的動力和目標。報告期內,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38億元,金融科技專職人員數量佔比超8%;掛牌成立了數據智能中心和信息安全運營中心,完善金融科技布局。構建「兩地三中心」的生產運營體系,有效保障全行境內外機構的安全穩定運營;建成「核心業務系統+開放式生態系統」的新型IT架構,超過95%的系統在開放平台運行,去年全行線上渠道金融交易筆數佔比高達98.7%。

 值得關注的是,工行在手機銀行和微信小程序端創新推出「雲網點」,可辦理預約、諮詢、購買等40餘項服務,實現了線下網點服務的線上化和數字化。持續推動分行完善政務、普惠、扶貧等「網點+」特色場景建設,建成各類特色網點2500家,其中,政務類一站式服務特色場景網點1200餘家。

 報告顯示,工行不斷完善線上便捷受理、集約高效處理、服務快捷交付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服務模式,推廣應用借記卡、外幣現鈔、外匯匯款、資信證明、銀行詢證函等27類場景,訂單總量超過1100萬筆;借記卡、資信證明等場景新模式替代率達85%以上,讓「無接觸、零出行」的金融服務觸手可達。

 同時依託工行雲平台,該行在同業率先推出「財資+金融」一站式雲服務產品,重點面向大中型企業,內嵌了該行全球集中支付、資金池等產品,實現多層級跨銀行資金智能管控。

 工行的「第一個人金融銀行」戰略實施也取得顯著成效。截至報告期末,工行全量個人客戶規模突破6.8億戶,融e行手機銀行用戶突破4.16億戶,信用卡客戶1.07億戶,儲蓄存款餘額達11萬億元。

 共享網點便民惠民

 定點扶貧如期摘帽

 報告期內,工行全面打造1.5萬家「工行驛站」惠民服務網點,以開放共享網點日常生活類服務資源為主要形式,搭建「共享便民、扶貧惠民、公益為民、宣教親民、融合利民」五位一體的「工行驛站」服務體系,讓公益服務惠及更廣泛的人群。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工行綜合運用金融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衞生扶貧、教育扶貧、電商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形式凝聚幫扶合力,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摘帽。該行自1995年便開展了定點扶貧工作,經過長期的真金白銀投入和真抓實幹推進,2019年四川省南江縣脫貧摘帽,其中「借羊還羊」的黃羊產業扶貧模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選為「全球減貧最佳案例」。2020年四川省通江縣、金陽縣、萬源市三個定點扶貧縣市全部脫貧摘帽。

 工行還充分發揮「國際視野,全球經營」優勢,積極協調爭取境外扶貧資源開展跨境聯動扶貧。報告期內,工行為貧困地區引入境外捐贈資金超456萬元,組織境外機構向定點幫扶縣市企業提供1億元融資支持。在「融e購」電商平台,工行搭建扶貧專區,通過減費讓利、定向優惠、主題促銷等措施打通貧困地區特色產品和資源銷售渠道。報告期內,纍計發展扶貧商戶4300戶,上線扶貧商品8.7萬件。

 展望2021年,工行表示將立足新發展階段,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的適應性、競爭性和普惠性,以更穩健的經營、更優質的服務、更高質量的發展,回饋社會,推進企業與經濟、社會、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程向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