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深度報道】非理性上漲不容小覷 監管層出手穩價保供 大宗商品熱浪影響幾何
2021-06-07 03:40    香港商报
 

 在全球經濟復蘇共振、美元流動性氾濫、供需缺口拉大等因素的作用下,今年以來,從金屬銅、鐵礦石到農作物等一系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水漲船高。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的暴漲,在引發全球通脹預期升溫的同時,亦令產業鏈中下游的企業苦不堪言。原料成本持續走高,企業利潤受到嚴重侵蝕,甚至不得不賠本買賣。大宗商品過快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的擾亂,已引起中國監管高層的注意——自5月中旬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連續三次喊話大宗商品,設法遏制大宗商品的非理性上漲。受此影響,大宗商品價格從5月13日開始自高位大幅回調,市場降溫態勢明顯。

 諸多因素推價格暴漲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延續去年下半年的火爆行情,黑色系、有色金屬、化工、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大幅上漲。進入5月,大宗商品再度掀起新一輪漲價潮,有色金屬、黑色系價格不斷創出新高。其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價在5月10日盤中一度漲至10747美元/噸的紀錄高位,較去年疫情暴發時低位的4371美元/噸累計上漲超過145%;SHFE鋁價則漲至近2萬/噸,為2008年以來的新高。

 在內地商品期市中,多個品種表現強勁。5月10日,黑色系迎來高潮,市場掀漲停潮,鐵礦石、螺紋鋼、熱捲漲停並創歷史新高,線材漲停。此後,受國常會連續三次喊話大宗商品及發改委、國資委等部門升級監管的影響,黑色系、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從高位大幅回落超過20%。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認為,本輪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和以前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基本面因素的不同。概括而言,第一是需求復蘇的共振,第二是供給端的約束,第三是美元流動性的氾濫。「供求的錯配共同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創歷史新高的上漲。火上澆油的因素是拜登上台以後,試圖重振美國經濟,推出了一個3萬多億美元的刺激計劃,包括大規模的減稅計劃、基建刺激計劃,都對美元的寬鬆或者說對美元的超發有着比較強烈的訴求。」

 對這一輪大宗商品持續上漲的分析,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一方面,今年2月以來,疫苗接種推廣,疫情影響趨緩,全球經濟呈現復蘇跡象,市場對商品需求升溫。同時,全球綠色轉型發展,拓展了市場對相關商品需求的想像空間。另一方面,美聯儲等實施極端寬鬆貨幣政策,弱勢美元及市場投機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此外,由於疫情蔓延與防疫措施,導致部分商品生產、流通等環節受阻,商品供給側遭受衝擊,亦是大宗商品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

 中下游企業經營承壓

 從產業鏈的角度而言,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供應原材料的上游企業無疑是最明顯的受益者。但對於中下游企業而言,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意味着要付出更高的生產成本,企業利潤會大打折扣,甚至會虧本經營。尤其是對於下游的製造業企業而言,這輪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將它們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少企業反應,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受到價格不斷變化的擾亂,企業的運轉因而陷入困境。比如木材價格的攀升,導致下游部分造紙廠被迫停工。

 任澤平指出,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行,對生產、製造業投資、就業均產生負面影響,抑制經濟內生動力,也會加速滯脹風險。原材料價格的大幅波動,導致下游生產商持觀望態度,從而抑制生產活動。同時,對中下游企業利潤和流動性造成衝擊,抑制製造業投資。從微觀角度來看,最近中小企業普遍反映存在訂單減少、成本擠壓利潤等現象。

 「市場調研顯示,空調行業所用的原材料包含硅鋼、銅、鋁等漲價商品,導致生產成本上漲10%,基本擠壓了全部利潤。玻璃、鋁材加工等行業也面臨價格大幅波動問題,導致訂單下降、經營困難。」任澤平表示,在經濟K型復蘇的背景下,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增加中小企業成本且無法轉嫁,惡化其經營環境以及宏觀上的就業環境。

 高層多措撐小微企

 持續上漲的大宗商品價格已引起中國高層的關注。5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有效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其連帶影響,加強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經濟平穩運行。5月19日,國常會第二次喊話大宗商品,要求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5月26日召開的國常會要求,要多措並舉幫助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應對上游原材料漲價影響;支持大型企業搭建重點行業產業鏈供需對接平台,用市場化辦法引導供應鏈上下游穩定原材料供應和產銷配套協作,做好保供穩價;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行為。

 周茂華認為,中國政府一方面應鼓勵上游增加供應,疏通國際運輸物流等,穩定原材料市場供應;另一方面,財稅等多部門協同為有市場前景、誠信經營,暫時陷入困難的企業,降低企業財務負擔,提供必要融資支持。另外,根據實際需要,臨時調整相關商品進出口關稅,平衡國內供需。

 多部門出手抑制投機

 實際上,面對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對產業鏈造成的衝擊,中國有關部門也已陸續開展行動。5月中旬以來,上期所、大商所、鄭商所紛紛出手為大宗商品交易「降溫」,提高部分合約漲跌停板幅度和保證金水平,抑制投機交易空間。

 5月23日,國家發改委等五個部門聯合約談鐵礦石、鋼材、銅、鋁等行業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重點企業,要求有關監管部門密切跟蹤監測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加強大宗商品期貨和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對違法行為「零容忍」,持續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排查異常交易和惡意炒作,堅決依法嚴厲查處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散播虛假信息、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等違法行為。

 由於擔憂中國有關部門連續的「監管風暴」,在前期連續暴漲之後,國內商品期貨市場自5月13日起連續多日集體「跳水」。截至5月27日,國內螺紋鋼、鐵礦石、焦煤等大宗商品已較今年高位回落超過20%。

 對於大宗商品未來的走勢,高盛、貝萊德等華爾街金融巨頭一致看多。高盛表示,大宗商品通常不會直線上漲,除非處於需求被破壞的極端時刻,而在這種時刻,價格可能會爆炸式上升。高盛認為,儘管對美國經濟增長見頂的擔憂仍在,但大宗商品的表現依然強勢,且遠超其他風險資產,這強化了做多預期,並相信未來將會有更大回報,並預計彭博大宗商品寬基指數(BCOM)在未來12個月內的回報率將達到6.8%。

 「預計未來大宗商品再度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偏低,一方面是全球中長期基本面不支持。目前,不乏大宗商品價格已創十年新高,但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受控,經濟復蘇之路不平坦,從中長期看,全球經濟潛在增長動能仍受到結構性問題制約。」周茂華說,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不支持。儘管近期歐美央行持續放「鴿」,但從疫苗推廣和政策支持看,歐美政策整體或傾向「收水」;此外,綠色轉型對商品需求是中長期問題。

 輸入性通脹風險可控嗎

 在全球經濟迎來復蘇、大宗商品節節攀升的背景下,全球通脹預期正逐漸升溫。中國4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與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漲幅雙雙走高,其中CPI略遜預期,而PPI則在大宗商品漲價潮的持續助推下飆升至三年半高位。美國4月CPI同比上升4.2%,漲幅為2009年以來最大;4月美國PPI同比上漲6.2%,為2010年美國勞工統計局開始追蹤該數據以來的最大增幅。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主要經濟體通脹指標表現出上行態勢,引發市場對通脹將捲土重來的擔憂,而中國會否面臨輸入性通脹風險,亦成為市場討論的焦點。

 中國人民銀行5月11日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中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等價格,對PPI影響最大。

 該報告指出,中國作為大型經濟體,若無內需趨熱相疊加,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並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中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中國在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保持了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稱,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事實上已經起到了可觀的抵抗輸入性通脹的作用。據估算,截至今年4月,人民幣升值大約壓低中國PPI同比2.4個百分點(4月PPI同比為6.8%),5-7月或將壓低超過3個百分點。但本輪中國工業品價格躥升不能單純定義為輸入性通脹,內地政策因素和部分核心原材料供應不足也起到了重要影響。而且,去年人民幣匯率升值已令出口企業承壓,在海外需求可能見頂並趨於回落的情況下,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將加重部分出口企業(尤其下游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壓力。因此,應對本輪通脹壓力還需多措並舉,以緩和內地大宗商品供應緊張問題為着眼點。(記者 朱輝豪)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謝燁挺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