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大宗商品漲價滲透消費端
2021-06-16 00:44    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要經濟體實施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全球需求復蘇和供應受限等多重因素刺激下,從金屬銅到鋼材,包括農產品在內的大宗商品,在今年5月紛紛衝向多年高點或刷出新高,全球通脹升溫預期日漸濃厚。而由中下游企業轉嫁的原材料上漲成本也漸次影響至消費端,影響到民眾的日常消費。多項數據顯示,鋼材、紙漿、玉米、大豆等各種原材料價格的上升,正推動住宅、汽車和家電等耐用品和食品價格上漲。大宗商品的暴漲已引發中國監管部門的持續關注,未來價格將何去何從?傳統對沖通脹的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又還能走多遠?

  香港商報記者朱輝豪

  日化家電開啟漲價潮

  今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一路高歌猛進,國內期貨市場上的金屬銅、螺紋鋼、動力煤等重要品種價格刷新歷史紀錄。隨着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價格的飆升,市場對於對通貨膨脹升溫的擔憂日益加劇。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在「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上警告,環球通脹升幅較歐美金融監管機構所預測的幅度更高出一截,持續時間似乎也不像許多專家預測的那樣短暫。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5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3%,漲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5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9.0%,漲幅比上月擴大2.2個百分點,創下2008年1月以來的新高。「5月份,國際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需求穩定恢復,中國工業品價格繼續上漲。」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

  受大宗商品價格和原材料不斷上漲的影響,處於產業鏈中下游的企業正竭力應對生產成本的上升和報價體系的擾動,不少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在利潤率不斷被壓縮的背景下,把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的上漲壓力轉嫁給客戶和終端消費者,可能是諸多企業不得不做的選擇。

  實際上,從年初伊始,全球大宗商品漲價潮正悄然從工業領域蔓延到衣食住行的各個層面。比如生活用品層面,受紙漿原材料價格的上升,今年4月起,國內生活用紙企業恆安、維達等宣布漲價,漲幅在10%左右。

  對普通人來說,大宗商品漲價對生活最直接的影響,是發生在餐桌上。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6月3日發布的全球食品價格最新月度報告顯示,5月全球食品價格連續第12個月上漲,達到2011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報告顯示,5月植物油、食糖和穀物價格飆升,推動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升至127.1點,環比上漲4.8%,同比上漲39.7%。糧農組織預計,2021年全球穀物產量將創歷史新高,達28.21億噸,比2020年增長1.9%。其中領漲的是玉米,漲幅預計可達3.7%。

  而年初以來,日化、家電等行業已陸續掀起漲價潮。美的、海信、奧克斯等家電龍頭今年陸續發出不同程度的漲價通知。據信達證券統計,3月初,美的冰箱產品價格上調10%至15%,3月中旬美的空調全面上調價格;4月初,奧克斯上調空調產品價格5%至15%。除白電企業外,包括集成灶、蒸箱在內的廚電產品均價也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

  需防價格傳導

  鑒於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引發通脹的擔憂,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高度重視大宗商品價格攀升帶來的不利影響,要綜合施策保障供給,遏制其價格不合理上漲,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費價格傳導,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和經濟平穩運行,合理引導市場預期。

  金磚匯通首席策略分析師趙相賓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必然會傳導到消費端,加劇通脹壓力的上升。首先,影響通脹壓力上升的核心因素,還是超寬鬆貨幣的政策實施,這些流入市場的資金開始發力,輪番將大宗商品的價格推高,不可避免將沿着邏輯鏈條傳導到消費端。其次,疫情後主要國家的復工復產和消費的復蘇,引發對商品的需求激增,反過來由於產能還處在恢復性增長過程中。因此,需求得不到滿足引發的通脹將疊加成本來加劇通脹上升的壓力。

  「通脹交易」如火如荼

  在全球通脹預期升溫的的背景下,應如何對沖通脹風險呢?從市場博弈的角度來看,有不少投資者大舉湧進大宗商品市場,渴望進行「通脹交易」,即通過買入大宗商品標的資產來對沖通貨膨脹。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選擇做多與大宗商品生產端相關聯的資產,比如,在期貨交易所做多相關商品,買入鋼鐵、煤炭等資源類的周期股和大宗商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場人士指出,這一輪大宗商品的「暴走」,與金融市場投機性交易行為不無關係,資金蜂擁進場炒作商品,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走高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在中國監管層連續發出遏制大宗商品過快上漲的政策信號之後,商品市場開始出現降溫態勢,螺紋鋼、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期貨從創紀錄的高位一度回調超過20%,煤炭、鋼鐵等相關的周期股和ETF亦同步下跌,這給熱炒大宗商品的投資者澆了一盆冷水,未來何去何從引發投資者的焦慮。

  在趙相賓看來,由於大宗商品前期上漲過快和監管部門出手干預,大宗商品從高位回落,投資者可以先去做空某些上漲過度的品種。他提到,對抗通脹較好的貴金屬目前還處在調整之中,尚沒有達到歷史最高,可以在低位採取布局。「由於寬鬆貨幣和維持經濟刺激的長期化,當前大宗商品的下跌只是調整,未來還會有進一步走高的可能,建議繼續看多對通脹敏感的品種如貴金屬、原油等。」趙相賓說。

  傳統貴金屬重拾升勢

  被譽為「數字黃金」的比特幣及一眾加密貨幣,在5月中旬亦受中國監管政策的收緊及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態度的轉變而大幅下跌。而傳統對抗通脹的黃金是5月表現最佳的大宗商品之一,幾乎抹去了今年的所有損失。倫敦現貨金已從今年3月初的1676美元/盎司低位大幅反彈,截至5月31日,倫敦金已回到每盎司1900美元上方。

  摩根大通分析師認為,在最近整個市場的加密貨幣價格暴跌之後,機構投資者可能會用黃金取代比特幣。雖然加密貨幣遭遇暴跌,但自5月初以來,金價已經上漲了6%以上。摩根大通暗示,機構投資者現在正在拋售比特幣,轉而青睞黃金。

  世界黃金協會表示,近期黃金的強勢可歸因於美元疲軟、金價正在「再通脹」周期中追趕其他大宗商品的強勁表現,以及財政刺激措施的增加以及央行持續的寬鬆立場。

  趙相賓認為,貴金屬未來的走勢還是以上漲為主,黃金當前的價格處在自去年歷史最高點回調之中,白銀的價格還處在邁向歷史最高的途中。因此,今年不排除二者均有機會進一步走高到去年高點附近的可能,白銀則有突破去年高點阻力去接近歷史高點的趨勢。

  金屬銅備受投資者青睞

  基本金屬方面,工業原材料金屬銅今年年初以來的漲勢最為引人矚目。由於銅被廣泛應用於家電、電力、建築和新能源等行業,在全球經濟復蘇的背景下,銅價的需求猛增,但供應大國智利等國因疫情衝擊供應仍然受限,供需不平衡導致了銅價的一路高歌猛進。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銅價過去一年已經翻了一番,並在5月10日盤中一度沖高至10747美元/噸的紀錄高位,目前倫銅仍維持在每噸1萬美元以上。

  看漲銅價的人士稱,銅價光明的長期前景可能會吸引更多投資者。高盛和美國銀行等投行建議投資者相信,隨着全球經濟從疫情中復蘇,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的支出飆升,銅這種工業金屬有望長期反彈。美國銀行稱,如果供應嚴重不足而需求激增,銅價每噸有可能漲到2萬美元。

  趙相賓認為,金屬銅是對通脹比較敏感的品種,在去年到今年的這一波上漲的過程中,已經恢復到了歷史次高點,由於近期上漲過快存在調整走勢,當前的走勢還要等待一段時間的回落再去抄底。

  原油上漲空間或有限

  化工產品方面,有着大宗商品之王之稱的原油,已從去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的歷史低位大幅反彈。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在6月7日盤中升破7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升破72美元/桶,為2018年10月以來首次。國內新一輪成品油調價也於6月11日24時開啟,本次汽油每噸上漲175元,柴油每噸上漲170元。

  中金發表報告稱,歐佩克+會議決定繼續維持4月初制定的增產計劃,繼5月及6月增產後,7月合計增產每日84.1萬桶,不過料7至8月全球需求可能超季節性復蘇,故相信增產計劃對油價的負面影響有限,市場價格已提前反映預期。該行又指,伊朗及北美頁岩氣的供應變化可能改變OPEC對供應的約束力,而油價上行空間可能不大。

  「原油的價格當存在較大的回落可能,前期上漲過快,受到經濟快速復蘇的樂觀影響的刺激價格回復到了2019年的高點附近。」趙相賓說,原油當前處在下跌之中,未來還有繼續向上的可能,但原油未來的價格降不會上升太多。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蔣璐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