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八面來風】香港發展需要新思維
2021-07-05 00:35    香港商报
 

 香港經濟導報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也正值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不久前,香港立法會三讀通過了《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可以說,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以及香港選舉制度的完善,完全堵死了國際反華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渠道,將反中亂港勢力剔出了香港的政治舞台,徹底結束了香港社會和香港政治的混亂局面,為香港的長治久安與繁榮穩定奠定了政治基礎,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從此,香港社會可以一心一意搞建設,全心全意謀發展,聚精會神創事業。

 對於香港來說,當前面臨的最大機遇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自此,整個大灣區發展進入了熱火朝天的大發展新階段。正如規劃綱要所界定的時間表那樣,到2035年整個大灣區規劃藍圖將全面實現,因此,時間無論對於所有9+2大灣區成員抑或對有意進入大灣區發展的企業、投資者和個人,都是一個時不我待的事情。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但總體上來說,大灣區的建設推進並沒有受到大的影響,即使是實行「一國兩制」的澳門也於去年9月份就與內地實現了正常通關,人員往來完全恢復正常,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而唯獨香港因為疫情沒完沒了,至今不能夠與內地實現正常通關,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和延遲。

 國家出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實最利好的還是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試想,到2035年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將有近一億人口的規模,人均GDP如果按照6萬美元的水平計算,那麼,屆時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將有近六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整個大灣區不僅是中國最發達的高端製造業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創新創業高地、商業貿易中心、消費時尚中心、海陸空交通樞紐,也將是世界經濟規模最大的經濟灣區和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區,也將是中國國內經濟大循環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結合部,以及中國經濟輻射全球的核心區域。

 然而,香港最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分享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成果,還得取決於香港本身如何作為。

 首先,香港要摒棄邊境即偏遠落後地區的思維。以前,香港都把與深圳交界的地區作為偏遠落後地區,甚至作為禁區,香港的發展規劃也從來沒有考慮到這些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格局的背景之下,以往與深圳交界的所謂偏遠地區如今都是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與深圳和整個大灣區進行實質性合作發展的寶地。如果不轉變思維,仍然把與深圳交界的地區當作偏遠地區,那麼,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將會失去很多具體抓手和實質性平台或渠道。

 其次,香港必須摒棄以我為中心的單贏思維。在這方面,香港是有深刻教訓的,譬如,為了爭取香港自身利益最大化,港珠澳大橋被建成了單Y格局,最終行駛在大橋上的車輛寥寥無幾,最終香港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建橋開支回收周期遙遙無期。必須看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9+2個城市和地區,各自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只有攜手合作,各取所長,優勢互補,才能夠實現多贏共進的局面。

 再次,香港必須摒棄消極等待的思維。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對香港關愛有加,送了很多政策大禮包給香港,對此,香港社會已經習以為常。其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出也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港澳發展與繁榮穩定的重大支持。然而,與以往中央送政策大禮包不同,香港要分享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果,必須積極作為,主動參與其中,否則,如果消極等待,即便送到眼前的大餅也有可能抓不住。對於香港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除了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園圍口岸近兩年來陸續開通,其他方面進展有限,香港方面還看不到有什麼實質性成果,需要加油努力!

 (《香港經濟導報》今日卷首語)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朱劍明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