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起步,浩浩蕩蕩向東挺進,幾番激蕩,流入山西省偏關縣,途經山西境內4市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在山西猶如一條絢麗的絲帶,將入晉第一灣的老牛灣、形如太極「陰陽魚」的乾坤灣、「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磧口古鎮、世界最大黃色瀑布壺口瀑布、國寶黃河大鐵牛等串聯起來,見證着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承載着華夏民族不屈的靈魂和燦爛的文化。
黃河擁山西入懷 育華夏文明
黃河從昆侖山一路奔騰、呼嘯而來,長城翻山越嶺、蜿蜒向西,在黃河入晉第一灣——山西偏關老牛灣,九曲黃河與古老長城在這裏親密交匯,自此一眼萬年。老牛灣是晉陝大峽谷的開端,那個像牛鼻子的「幾」字形大灣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最美的峽谷之一。
「黃河九十九道彎,最美莫過乾坤灣」。老牛灣向南幾十里,黃河有一個巨大的「S」形轉彎,如太極的「陰陽魚」圖案,被譽為「太極圖」的天然發源地,「乾坤灣」因此而得名。
「九曲黃河十八彎,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黃河在山西境內自北向南奔涌而來,湫水河則從呂梁山深處裹挾着砂石匯入黃河,在呂梁臨縣形成了黃河第二大磧——大同磧。磧口古鎮就坐落在這狹窄兇險的黃河岸邊。因河道收窄,水勢湍急,雄心勃勃的商人只能將貨物卸在磧口碼頭,由水運轉陸路。船筏在黃河裏穿梭,駝鈴在山谷間回蕩。黃河成全了磧口200年的繁盛和興旺,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壺口之恢宏氣度 鑄黃河精神
黃河之水贈予了磧口昔日的輝煌,那麼有「千里黃河一壺收」之稱的壺口瀑布,則是黃河上最為璀璨的明珠,也是黃河魅力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當滾滾黃河攜帶着大量泥沙流經晉陝大峽谷東岸的山西吉縣時,寬約300米的河水驟然縮至約30米,流速之急、浪濤之猛,猶如從壺口註水,飛流直下、水霧騰空、氣吞山河、聲若驚雷……在這裏,你能見識到怒龍咆哮;在這裏,你能感受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在這裏,你會知道黃河文明的不朽精魂在此「壺」中孕育,華夏民族的千古神韻從此「口」中騰飛。或許再多的描述都是贅言,唯有親臨壺口,才能感受中華母親河博大胸襟和恢宏氣度,才能找到身為華夏兒女的根基所在。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1938年,著名詞作家光未然從壺口東渡黃河,從黃河咆哮聲中產生了靈感,與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創作出《黃河大合唱》,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這首黃河之歌鼓舞着中華兒女為祖國浴血奮戰,也成為無數炎黃子孫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源泉。
古老的河東大地 開稼穡先河
從壺口南行幾十公里,便是位於黃河禹門口的山西省河津市龍門村,咆哮的河水在兩岸擠壓下橫衝直撞,巨浪迭起,形成「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黃河千古奇觀。這裏還是神話傳說大禹治水、鯉魚躍龍門的發源地。
衝出龍門的黃河,向東而行,將山西的河東之地攬於臂彎,使山西運城成為華夏農耕文明的濫觴之地。這裏有「嫘祖養蠶」「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而華夏農業的起源就從后稷在河東大地播種五穀開始。
星移斗轉,四季輪回。秦昭王在古蒲津渡口架起的黃河鐵牛浮橋如今依然屹立,橋端的鸛雀樓令人無限神往。「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首《登鸛雀樓》與黃河相映生輝。
黃河在「雞鳴一聲聽三省」的風陵渡即將流出山西,這裏的西侯度發現了180萬年前人類的取火遺址;在歷山周圍下川遺址,古人馴化穀類、用磨用火的發掘,佐證了農耕文明源起河東;萬榮縣的荊村遺址群出土了碳化的黍殼,說明河東先民已大量種植北方旱作農作物;平陸縣棗園出土牛耕耬播圖,更為河東農耕文明的傳承發展提供了依據……
「三皇五帝」創造燦爛農耕文明的古老傳說,通過遺蹟遺址和典籍記載相互印證,漸漸真實而豐滿。源起於河東的原始農業留下了諸多吉光片羽的人類文明歷史遺存,成為中華農耕文明起源發展的見證。 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