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订阅服务 | 广告服务 | 电子报 繁体 | 简体

 
 

   
 



香港商報

【名家指點】凝聚人心的好時機
2021-08-26 00:41    香港商报
 

  香港運動員在2020東京奧運會取得歷史性好成績:張家朗在男子花劍奪金,是香港歷史上第二面奧運金牌;何詩蓓在女子200米自由泳和100米自由泳比賽中,連獲兩枚銀牌;乒乓球女隊以「全土炮」陣容取得銅牌;劉慕裳在女子空手道個人形項目奪銅;李慧詩取得寶貴銅牌。這「一金二銀三銅」共6枚獎牌的成績,超越香港在歷屆奧運會獲得獎牌數的總和。香港運動員的拼搏精神感動了香港市民,他們為運動員打氣、喝彩,為香港驕傲。有人說這反映出香港市民渴望香港成功,林鄭月娥特首說這是展現香港「打不死」精神,筆者更認為這是香港「獅子山下精神」的又一次昇華。

 政府推出刺激消費的「消費券計劃」,反響良好。此計劃覆蓋人群廣泛,凡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和新來港人士,只要過去兩年沒有長時間不在香港,均可申領電子消費券,而參與廣東或福建計劃的長者、在境外求學的學生等特殊情況人士也符合資格。這樣算來,本次合資格申請者約720萬人,每名合資格人士可獲派5000元,涉及款項約360億元。此計劃深受市民擁護,許多市民拿到錢後興高采烈,迫不及待外出消費。香港民意研究所8月13日發表新一輪特首及司局長的民望調查結果,政府民意得分的整體數字上升。

 這是做凝聚人心工作的最佳時機,政府理應借助這種良好氛圍,抓緊做實事。筆者認為,政府要優先做好兩件事,就是要提升疫苗接種率和盡早與內地商定通關機制。

 消費券能夠刺激消費,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復蘇問題,更無法彌補六千多億港元的損失。兩地早日通關,不僅能夠解決廣大市民生活、工作和兩地經營的問題,而且能夠帶來龐大的消費人群,這些道理政府不是不明白,而是缺乏「敢擔當、敢作為」的觀念。

 政府不能在「清零」措施上左右搖擺,提升疫苗接種率顯然需要更多智慧,不能僅靠宣傳和市民自覺,要提供更多誘因。政府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市民登記消費券速度與比例是令人驚訝的。據政府資料顯示,從7月4日開始到7月14日下午6時,已經收到約554萬個登記。相反,政府鼓勵市民打疫苗,市民的反應就不那麼熱烈,疫情持續了十幾個月,但截至2021年8月24日,已經打完兩針的市民只有318萬。這既說明市民對疫苗信心不足,也說明政府「谷針」措施不得要領。不少人士認為,既然政府希望市民疫苗接種率達到七成,為什麼不考慮將消費券作為誘因,規定只有打完兩針的市民才可以獲得消費券呢?這當然有點「馬後炮」的味道。現在,坊間又提出政府給予打完兩針疫苗的市民一萬元的獎勵作為誘因,政府是否會認真考慮呢?獎勵多少可以討論,但如果決定做,就應該設定期限,例如從公布現金獎勵計劃當日起兩個月內打完兩針,即可獲一萬元,一個月後接種的,獎勵減半;兩個月後接種的,不僅沒有獎勵,而且要自費。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接種率,而且可以掀起又一波的消費高潮,可能是一個兩全其美的事情。

 爭取盡快「通關」

 香港與內地的關是一直開通的,所以,這裏說的「通關」顯然是指兩地人士來往可以免除強制隔離措施。港府應該學習澳門的做法,在疫情管控、病例追蹤、風險標準、健康認證等各方面,與內地商定一個類似「聯防聯控」的機制,尤其是採納內地普遍實施的「健康碼」。內地各個省之間互相開放,全憑旅客顯示行蹤軌的電子紀錄,即健康碼,才能確保一旦發現感染個案可以方便追蹤密切接觸者。港府不願意實施健康碼,可能是基於法律的考慮,也可能顧慮一些人士的反對。其實,法律上的障礙完全可以通過當事人書面同意解決,而反對人士完全可以像對政府推出「安心出行」那樣選擇不使用。筆者尤其要指出,「健康碼」是為了保障公共衛生安全,也是兩地通關的基礎,有需要的人士當然需要犧牲一些隱私,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兩地及時通關,一定會受到廣大市民熱烈擁護,這種凝聚人心的事情,港府愈早做愈好。

 奧運能夠振奮人心,消費券能夠贏得人心,但政府更應該利用這大好機會做好凝聚人心工作,多做接地氣的事情。如此,其民望定能穩步上升,其施政就會獲得更大支持。(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理事、香江智匯秘書長 顧敏康)

 
(來源: 香港商报) 編輯: 羅維維




getElementById('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 for (i=0; i<\/script>"); -->